2016年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有哪些?
【答案】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具体如下:
(1)头脑振荡法
①头脑振荡法的提出也称头脑风暴法,最早山奥斯本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用于群体决策时则是指让人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的一种方法。
②头脑震荡法的主要特点有:
a. 把有关的人员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就某一专门问题无拘束地发表意见;
b. 不允许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驳,即使是提出极其荒谬的意见也不允许反驳;
c. 不作结论,鼓励大胆自由地思考问题,思路越广越受欢迎,意见提得越多也越受欢迎; d. 允许人们经过协商联合提出某种意见;
e. 人数不可过多,以十几个人为宜,时间不可过长,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f. 采用这种方法应针对比较单一明确的问题。如果问题涉及面很广,则应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单一性的小问题。
③头脑振荡法的优缺点
a. 优点在于使人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地想问题;
b. 缺点在于整理意见、分析意见要花很多时间,拖延决策。
④头脑振荡法的派生
反向头脑振荡法,其含义是让人们对某个方案只提批评意见,尽量挑毛病,甚至吹毛求疵,从而根据批评意见修改这个方案,使之达到完美程度。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程序:
①就预测内容写成若干条含义明确的问题,规定统一的评估方法;
②根据情况,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数十人,将上述问题邮寄给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
③将专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对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处理,找出答案中的中位数和分布情况。
④将统计结果再反馈给专家,每个专家根据统计结果,考虑其他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但全部过程都需保密。
⑤将修改过的意见再寄给专家。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被调查者彼此小见面,小了解真名实姓,避免产生相互之间的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经过几次反馈,意见比较集中,便于决策者下决心。
(3)提喻法
提喻法由哥顿提出的,故又称哥顿法。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与
即将进行的决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运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讨论。
采用这种类比的方式的好处是把熟悉的事情变成陌生的事情,有助于人们摆脱框框的束缚,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开拓新的思路。
(4)方案前提分析法
并不去直接讨论有待决策的备选方案本身,而是讨论这些方案所依据的前提。
这种方法的优点有:
①参加备选方案讨论的专家,往往也是这些方案的提出者。
②如果参加讨论的人数较多,意见很杂,则难以解决意见分歧。分析方案的前提则比较容易集中正确的意见,从而得出正确的方案。
③由于深追方案的前提,可以对方案的论据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从而增加选择方案的把握。
(5)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
此方法的程序及其设计的依据:
①主持者向与会者通知开会地点与时间,但不告知议题。
②与会者到齐后,主持者宣布议题,每次只议一个题目,解决一个问题不超过两小时。
③主持专家宣布全体进行“沉默准备”,发给每人纸笔,并规定时限(10-20分钟)。此时限内不允许互相交谈,每人埋头就议题准备意见。
④到指定时间后,每人依次宣读自己准备好的意见,但每轮只读一条,并由记录员将发言要点记在大家可见的黑板或大自纸上。
⑤大家对不明白处提出问题,由原提议者解释澄清。
⑥每个人将各备选方案,按照各自对其质量高低的判断,列出顺序。
⑦记录员将每条意见的获票数写在黑板上。获票最多者即为群体决策。
2.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二、简答题
3. 态度对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答案】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
(1)态度一致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寻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协调一致,以便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
(2)通过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可以预测其行为。但有时态度和行为并不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没有人能够完全消除不协调状态。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 费斯廷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问的联系。
②不协调降低程度的决定因素取决于:
a.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b.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c. 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③如果不协调的因素相对而言不太重要,则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压力就比较低; 反之,压力就大。奖赏通过增加个体平衡的一致性来起到减少不协调的作用。这些中介因素表明,不协调井不一定使人们直接寻求一致性,朝着减少不协调的方向努力。
④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预测员工行为改变的倾向性。
(3)A-B 关系
早期的态度研究中,人们认为态度和行为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态度决定行为。
韦克提出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假设:A-B 关系可能因为中介变量的变化因素而得到改变。中介变量类型:
①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可以增强A-B 关系的相关程度。测量的态度和确认的行为越具体,越可能表明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②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社会压力强迫个体按照一定的行为方式行动。
③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如果要评价的态度针对的是个人有过体验的事情,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强烈。
综上,行为本身并不是态度,而是态度的外显,是在态度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化。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态度对行为具有何种影响。
4. 界定跨文化管理的含义,分析其产生背景。
【答案】(1)跨文化管理的含义
跨文化,又称交叉文化,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企业管理,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方面中加处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企业管理。由这‘定义可知,跨文化管理有以下几个要素:
①跨文化管理的主体是企业;
②跨文化管理是在交叉文化条件下,实行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