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评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立论
【答案】立论,是指作者从正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态度的论证方法。立沦汇总常用的方法有事例论证、事理论证、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等。作者在使用某个比喻时,一定要强调该比喻的适用范围和它的不足之处,最终还是靠论证来解决问题。
2. 电视谈话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电视谈话体评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访谈式,二为座谈式,三为论坛式。
3. 杂文
【答案】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4. 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表达权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5. 时评
【答案】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闻文体。时评是指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时评的特征包括: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内容贴近,体裁广泛; 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6. 夹叙夹议
【答案】夹叙夹议是指评论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它可以是先举事例,后进行论证,再举实例和议论; 也可以是先论证,后举例说明,接着又议论和举事例。一般稍长一点的评论文章,时常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7. 以理说事
【答案】以理说事,是指先针对社会出现的一般现象进行理论的阐述,接着以事例或数据对所论之理进行印证。这个理要说清楚,它可以是独立的,不依赖其他的东西而存在。我们所列事实是对它的补充,能进一步加深受众对它的认识。此刻的事实一定要为主题服务,还要符合评论所阐述理论的要求。不能道理上说的是这个意思,而事实反映的又是一个意思甚至是相反的意思。
8. 传媒核心竞争力
【答案】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处理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9. 谈话体评论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力一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
10.特约评论员文章
【答案】评论员文章前面冠之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也为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特约评论员文章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间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主要约请有关党政领导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以及学有专长的有关人士撰写。一般不署名,必要时也署名。由于它来头大,块头也大,也称“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二、简答题
11.党报评论为何要采取应对新媒体的方略?
【答案】(1)当今,人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己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网络、手机话语以及论坛、博客、微博等,凭借其强大的资
源整合能力和独家性、贴近性、交互J 胜等特点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评论的迅速发展及其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冲击波,对传统媒体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构成严峻的挑战。
(2)在新兴媒体评论以其快捷、新鲜、犀利、“草根’夕、贴近、互动的优势,对传统媒体评论特别是党报评论形成“抢、逼、围”之势的今天,党报评论如不下决心切实扭转上述状况,势必要影响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3)党报评论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为应对网络评论的挑战,化“危”为机,顺势而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新闻评论的变革上进行可贵的探索,采取应对新媒体的方略,是党报发展的必然结果。
12.党报评论为何要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
【答案】(1)党报评论停留于单向传播:内容上,自上而下的多,传达上级精神的多,指导当前工作的多; 论述上,一味灌输的多,命令训诫的多,“我说你听”的多; 受众上,面向领导干部的多,面向上层人士的多,面向知识精英的多。这会致使党报评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曲高和寡”,不能在引导社会舆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党报评论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化单向为双向,面向基层,面向实际,能够既体现党的意志又反映群众心声,体现领导意图又通达社情民意、反映公众诉求,也能够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
(3)在论述方式上,要从命令训诫式向平等商量式转变,从专家主导式向公众参与式转变,从道德评判式向专业分析式转变。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通过设置正方和反方,给公众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注重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对同一个话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加以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运用对话和访谈的方式,主要由编辑记者依据特定的新闻事件设置话题,请专家学者发表高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报纸为全社会的成员所共同拥有,共同使用,谋取的是公共利益。职之所在,责有枚归。新闻媒体是“时代风云的观测站,时代航船的嗦望哨,时代变化的记录者,时代进步的见证人。”作为新闻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在这方面所担负的责任特别重大。党报评论只有遵循双向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任务,更好地谋取公共利益。
13.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的联系表现在,它们是新闻评论的两种形式,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特点等。
①性质。电视评论和报纸评论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为比较概括和抽象,主要通过分析说理的方法,从理论、政治、政策和思想上去启发和引导读者。
②地位。它们是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新闻宣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体裁,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在当今的舆论引导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