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评论(跨学科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评论
【答案】电视新闻评论,是指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制作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它在触及时事、反映诉求、表达主张、弘扬正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上更是一枝独秀,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赞誉。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2. 夹叙夹议
【答案】夹叙夹议是指评论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它可以是先举事例,后进行论证,再举实例和议论; 也可以是先论证,后举例说明,接着又议论和举事例。一般稍长一点的评论文章,时常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3. 带音响评论
【答案】带音响评论是指把音响引进广播评论的尝试,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沦形式。有的电台在播出这类评论时,又称“录音评论”、“录音述评”。伴随着事物或事件的音响,往往是事实的组成部分或表现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发挥类似事实的作用,成为评论的“由头”或论据。恰当运用音响,等于给广播评论添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说理手段。
4. 群众参与式评论
【答案】群众参与式评论是指报纸邀请社会各界群众代表人物,在深入基层的编辑的协助下,撰写富有理论思考的群众系列评论。这种群众系列评论,不只是运用评论引导舆论方式上的创新,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扬光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又是形成正确舆论的主体。
5. 新记《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新纪《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弯等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吴鼎昌独自投资并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弯任总编辑兼副经理,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大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讨好蒋介石,又能迷惑一般读者。
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力一面,锐意改进,推出不少有益于发展的举措,因而其事业蒸蒸日
上,在全国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将其触角伸入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6. 编后话
【答案】编后话是指广播电台对播出的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新闻及时做出评介、分析、建议、倡导和号召,同时它还往往针对新闻中的观点、材料、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进行解释、答疑,以突出稿件的思想性和特殊的现实意义。编后话是从报纸的“编者按”演化而来的。编后话一般是广播新闻播出后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和舆论引导。
7. 微型评论
【答案】微型评论即新闻性的署名小言论,是新闻改革中从评论体裁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一般都发表在要闻版的小言论专栏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也辟有类似专栏)。这种评论往往以新闻为由,因事抒感,就实论虚,言之有物,短而有味,一般三五百字,在报纸版面上是“豆腐块”、“火柴盒”,又称为袖珍评论。
8. 以理说事
【答案】以理说事,是指先针对社会出现的一般现象进行理论的阐述,接着以事例或数据对所论之理进行印证。这个理要说清楚,它可以是独立的,不依赖其他的东西而存在。我们所列事实是对它的补充,能进一步加深受众对它的认识。此刻的事实一定要为主题服务,还要符合评论所阐述理论的要求。不能道理上说的是这个意思,而事实反映的又是一个意思甚至是相反的意思。
9. 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评论
【答案】网络新闻评论,即时评、政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和传统新闻评论相比,网络评论的优势明显。首先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充分体现它的草根性和民主性。它是来自人民、为人民的草根评论,广大受众是以主动而非被动的姿态,共享评论的发布、传播、交流的过程,成为评论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由于网上评论反应及时,传递迅速,受众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舆论,网络新闻评论己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新闻评论的体裁和样式。
10.本报特约评论员
【答案】本报特约评论员是指某家报纸特别约请的评论员。特约评论员简称评论员,通常是受媒体之邀发布评论意见等。大多数媒体会为了避免纠纷,声明是评论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媒体看法。特约评论员的组成人数不定,少则一人,多则数人。组成人员多数是该媒体的记者、编辑,或在各个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但也有政府工作人员借由主要媒体发表意见的。
二、简答题
11.试从当地公开出版的党报上,找出反映同一题材和主题而分别采用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三种不同体裁的例子。
【答案】示例:关于哥本哈根会议。
(一)新闻报道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网12月18日报道1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抵达哥本哈根,参加气候大会领导人会议,奥巴马称无论哥本哈根会议结果如何美国将会继续挑战环境变化,将会履行责任。但是在他的发言中没有对二氧化碳减排做出新的承诺。
奥巴马还指出,唯有在协议中加入如何衡量签署国是否履行协议的标准,气候协议才是切实有效的。
中国总理温家宝当天在会上发言指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仍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会以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诺言。
温家宝强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必须加倍珍惜、巩固其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网)
(二)新闻评论
面对气候变化,最不应该的就是推卸责任
根据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会议日程表,到12月18日下午,这次关系地球人未来的一场世纪大会就将闭幕了,最后能否达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认可的协议,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敢给出结论来。
从12月7日会议开幕时起,发达国家明里暗里地为中国套上了个“中国责任”的帽子,意在通过舆论压力,逼迫中国就范西方发达国家勾画的所谓“丹麦文本”。而“中国责任”另一个层面的解读就是,知道中国人好面子,追求“大国之梦”多年,大国必有大国之责任,尤其是在碳排放问题上,中国这个“大国”就更应该付出更多的代价了,似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逻辑里就应该这样。
只是,他们一直忽略了中国一直以来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观点了。既然是探讨气候变化的大会,就不得不回溯到1992年,由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己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这份公约,而该公约的核心内容正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无论此次气候大会谈判如何复杂,但最简单的一条是不可否认的一一地球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本次会议上,上百个国家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能够坐到一起就应对气候变化进行谈判前提是一一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地球毁灭。
本次气候大会,说到底是全人类讨论在地球村遭遇危机时,各家村民如何做到“有钱出钱,有人出人,以共克时艰”。但令人遗憾的是,发达国家仍然抱着“中国责任”观点,企图逃避自己的历史责任,能少出力就少出力,能少拿钱就少拿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