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620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案】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一切因素都属于资本家,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十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十资本家。
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家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他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之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了价值量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资本家按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价值增殖发生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全部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即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为基础。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 论述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特征和基本经验。
【答案】(1)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特征
①我国的改革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
②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
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③我国的改革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实行双轨过渡、增量改革。中国渐进式改革注重历史的延续性,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双轨制的体制。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的确立和比重加大,再使“存量”部分逐步向新体制“并轨”。双轨制渗透到价格、财税、金融、收入、外汇等各个方面。
④我国的改革是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局部先行的非均衡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制度的转换、市场法规的制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需要有个演进与磨合的过程。所以只能先试验再推广,实行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的各个突破。
⑤我国的改革是将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乃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2)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基本经验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在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是一个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政治前提。
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重大的改革举措,根据不同情况,有的先制订方案,在经济体制的相关方面配套展开; 有的先在局部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渐进,又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带动改革全局。实践证明,这种将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有机结合的改革方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
④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社会的稳定是经济改革得以成功的基础,改革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而经济发展又是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保证。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⑤改革与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外开放一方面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对社会经济的稳定提出丁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为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包括经济资源和改革相关的制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革成本,促进了改革。
3. 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一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实体。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它自身不创造价值,而是为创造使用价值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商品交换其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不赔不赚; 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出现亏本,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还能得到超额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为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实现。由此可见,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
(2)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可能完全分离,简单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是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效率的倍加。相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和简单劳动来说,高科技劳动显然是一种复杂劳动,因而它的效率应该高于一般的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由于在同一时间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的,制造同样的一件商品,高科技劳动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要少于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 在同等时间内,高科技劳动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商品,即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般来说,率先使用高科技劳动的商品生产者,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高科技劳动对于商品生产者取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充分肯定并高度重视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高科技劳动成为能够创造大量价值的高质量的复杂劳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创造和增进则富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其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科学、知识、技术和高科技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全体公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加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