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传统语言学研究中,转喻和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两种广泛的修辞手法,而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把隐喻视为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并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转喻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探索和验证转喻作为人类基本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以及Radden & Kövecses(1999)转喻理论的解释力。为此,本研究以汉语身体部位“手”、“嘴”和“眼”转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认知研究,以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认知语言学中Radden & Kövecses(1999)的转喻理论能否对汉语“手”、“嘴”和“眼”转喻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二、汉语身体部位表达的转喻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有何认知特点;三、汉语身体部位转喻在句法结构上有何规律;四、体裁因素是否会影响汉语身体部位转喻的分布。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在线语料库收集相关语料,并从三个方面对其分类分析:(1)将收集的汉语身体部位转喻按照身体部位进行分类分析,关注各个身体部位的转喻目标,产生转喻的理想认知模式,并通过定量的频率统计获取数据以供对比分析;(2)将收集的汉语身体部位转喻按照句法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从定性的角度考察身体部位转喻的句法特征和其转喻意义之间的联系;(3)将收集的汉语身体部位转喻按照语料来源的体裁进行分析。利用卡方检验考察汉语身体部位转喻在不同体裁之间的分布规律。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Radden & Kövecses(1999)的转喻理论能有效地解释汉语身体部位转喻现象;(2)人们趋向于利用身体部位作为转喻本体为转喻目标提供心理路径是由一定认知、交际规律及优先因素决定的;(3)汉语身体部位转喻主要有“身体部位代行为”、“身体部位代人”、“身体部位代感知”、“身体部位代情感”四大类型,分别涉及行为理想认知模式、整体-部分理想认知模式、感知理想认知模式和因果理想认知模式;(4)转喻链以及隐喻、转喻相互联系在某些汉语身体部位转喻意义的产生过程有所体现;(5)一些具有相似的句法结构的汉语身体部位转喻能够产生同一类转喻意义;(6)体裁因素对身体部位转喻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身体部位转喻并非文学类体裁特有的现象。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身体部位转喻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前对于身体部位转喻的研究,并从汉语的角度进一步佐证了转喻的认知本质和人类思维的转喻性。同时,基于语料库的方法论使本文在注重转喻认知本质的同时,也尝试了将其认知本质和其语言特征进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