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思考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假设对于测验设计的启示。
【答案】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四种,包括知道一正确假设,局部独立性假设,潜在特质空间维度的假设以及对项目特征曲线的假设。每个假设都对测验有实际意义。
(1)知道—正确假设。
这一假设构成了项目反应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前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含义是:如果被测试者知道试题的正确答案,他将作出正确的反应或回答;如果被测试者答错了题或者对试题作了错误的反应,则认为他不知道这个题的正确答案。
(2)局部独立性。
这指的是被测试者对某题作出正确反应的概率与对其他题的反应无关,即只有潜在特质影响对项目作出的反应。
这个假设说明在心理与教育测验问题中,如果前一个项目的内容为后一个项目的正确反应提供了暗示或其他有效的信息,局部独立性的假设就会遭到破坏。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心理与教育测验编写时,要注意测验的项目前后之间彼此不应该有提示性,否则将影响到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3)关于潜在特质空间维度的假设。
项目反应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在测得的数据与被测试者的特质之间建立某种函数关系。也就是说被测试者的反应结果和他的几个特质之间存在可以用某种数学模型来表示的关系,这个反应结果是由几个特质决定的,那么就是几维潜在空间。通过建立起这样的函数关系,从可以达到对被测试者的心理特质进行测量和研究的目的。
目前,项目反应理论通常假设潜在特质空间是一维的,即被测试者的反应结果只取决于一种特质,这种模型上的简化是为了减轻研究的负担,减少研究过程中的误差,提高研究的信效度。
(4)对项目特征函数的图像曲线形式的假设。
项目特征曲线就是被测试者对项目作出的反应(或反应概率)与被测者的潜在特质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项目反应理论关于项目特征曲线的假设主要有三点,每一点都有一定操作性意义和价值。
①曲线的下端渐近线。下端渐近线是项目特征曲线的下限,它代表了某项目能够凭猜测作出正确反应的概率。它的取值代表了被试由于种种原因在测验中产生的误差。
②曲线的上端渐近线。上端渐近线是项目特征曲线的最上限,它代表了是指当被试在某项目上所测量的特质值足够大时,被试的正确反应率趋势。它的取值代表了一种理想假设性的取值,可以代表测验项目的最好成绩。
③曲线的升降线。项目反应理论假定曲线严格单调上升。即仅存在一个曲变点,又称拐点。这拐点所在位置的曲线形状可以代表出测验本身的难度以及区分度。
总之,相对于经典测验理论来说,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种更完善更经得起推敲的测验理论。它的各个假设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和逻辑推论,并且对心理与教育测验的设计、实施以及结果分析都有着更加有实际意义启示和帮助。
2. 如何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数据类型以及研究设计的不同,要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 (1)研究课题的性质
在描述性课题中,研究者只想了解研宂对象的特征或情况。可以采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集中量数,标准差、偏离度、峰度、差异系数等离散量数以及相关系数等统计指标表示。
在推论性课题中,研究者往往是从局部的抽样所获取的样本的性质推测总体的性质,或是比较总体间有无差异等。一般采取的方法有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复杂的多元统计分析等。
(2)数据的类型
对计数数据的统计分类可用百分比、列联相关、百分数检验方法和卡方检验方法等。
对顺序变量的统计分析常用中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等级变异数分析、秩次检验等方法。
对于等距变量可用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t 检验、z 检验、F 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等比变量适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除上述统计方法之外,还可用几何平均数及差异量数等进行分析。
(3)数据的分布
对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可以用算术平均数、中数和众数三种集中量数。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选择算术平均数最好;当数据呈偏态分布时,选择众数较佳。在心理和教育研究数据的分析中应用得最多的是正态分布。
(4)研究设计
①自变量水平的数量
自变量水平的多少与统计方法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如自变量水平只有两个,在假设检验时用t 检验即可。但是,如果自变量水平较多,就可以考虑采用其它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的方法。
②自变量的数目
对于自变量水平和自变量数目较多的研究,我们通常使用方差分析或q 检验。
在多因素实验设计及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检验中,用方差分析比用非参数检验更适宜。
③研究设计类型
研究设计可分为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及混合设计等几种。上述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多是针对被试内设计而言的。某些非参数检验也适合被试内设计的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在通常情况下,被试内设计的检验较被试间设计的检验有效。
3. 对两个以上平均数两两之间的差异检验为什么不能进行t 检验?
【答案】用t 检验对多个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比较时,比较的平均数越多,其中差异较大的一
对所得t 值超过临界值的概率就越大。这时α错误的概率明显地增加,或者说达不到显著性水平的差异就容易被说成是显著的了,此时不用t 检验。
4. 如何进行研究结果的概括?
【答案】研究结论的概括是指将根据研究结果及其解释做出的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或人群。
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的结论的概括包括研究内部和研究外部两大方面。
(1)外部维度的概括
①被试之间的概括
被试之间的概括是指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被试。
a. 被试之间恰当的概括性取决于研究被试的代表性。被试代表性一般需要通过随机取样技术获得。在进行被试之间的概括时,需要考虑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动机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此外被试样本容量也是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之一。
b. 被试之间的概括一般是在赖以取样的总体内进行的。在不同的总体间进行概括时,如果所研究的被试总体与结论欲推广的总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又影响着研究结果,研究者就不应将研究获得的结论任意推广,只可结合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进行另外的研究。
c. 对于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个案研究,在进行研究结论的被试间概括时,也必须考察被试(个案)的代表性。仅仅存在于某些特殊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其研究结论不能推广到普遍的被试。d. 对于没有定量数据的定性研究,其研究结论在进行被试之间的概括时也须先考察被试的代表性,然后再作相应的概括。
②物种之间的概括性
物种之间的概括是指从一种物种获得的结论推广到另一物种。
a. 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在将动物实验结论推广到人类时应十分慎重。 b. 此外,还可以从人类被试研究的结论向动物进行概括,但这种形式的物种间概括比较少见。这种从人类被试获得的结论向动物概括的正确性,有赖于对人类心理活动和动物相应心理活动的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③情境之间的概括性
研究结论情境之间的概括是指从某一研究情境作出的结论普遍推广到其他不同的情境。最常见的情境之间的概括是从研究情境向实际生活情境的概括。
a. 在现场情境中获得的研究结论的情境间概括性一般要好于实验室情境中获得的结论。但现场观察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难以准确地确认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其结论可推广到较广的情境,但内部效度较低。
b. 实验室情境下获得的研究结论在进行情境之间的概括时,需要考虑变量的控制、实验室情境与现场情境的符合程度。实验室情境如果准确而全面地抽取了现场情境中的要素,那么由实验室情境中作出的结论就能概括到较广的情境。
(2)内部维度的概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