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行政管理611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弹性授权
【答案】弹性授权,也称动态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完成同一项任务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形式授权的授权方式。弹性授权适用的情况是:任务复杂,上级对下属的能力和水平无充分把握,环境和条件处于多变状态。弹性授权运用起来难度较大,授权者必须谨慎使用。
2. 分职制
【答案】又称职能制或参与制,指横向划分部门的组织体制。分职制的特征,是将组织一定层级上的职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平行的、不相统属的机关去完成。与分级制相反,分职制所形成的每一个部门,在性质上都是部分的和不完全的,在范围上和领域上却是普通的和完全的。分职制有利于集中技术人才和发挥技术优势,也有利于行政首长将注意力集中到组织的整体谋略方面,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松弛行政权力,使组织的横向配合与协调发生困难。
3. 办公秩序
【答案】办公秩序是指对政府机关各构成部分的正常的运转和良好的外观的状态进行的有条理、有组织的安排。例如在办公时间里不得喧哗,不许随意进出,更不得迟到早退,事假病假、体假需经本人申请,提出正当的证明或充足的理由,获得主管的批准,同时对必须有人处理的工作要找人代替等。针对破坏办公秩序的现象,办公室负责人要坚持及时登记,作为年终考绩的参考。
4. 公共政策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指对公共政策的调研、制定、分析、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对备选政策的效果、本质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筹学和系统分析侧重于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则侧重于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新的政策方案和解决途径。
5. 考任制
【答案】所谓考任制,就是政府为推行公务,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科学方法,来衡量并判断其所需要的人员是否合乎标准,进而按照考试成绩的优劣进行挑选,取其优者来加以任用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套制度。考任制犹如公务员系统入口处的一道闸门,调控着政府部门公务员的人员输入。
6. 行政态度
【答案】行政态度是指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职业过程中履行义务或责任的积极性,即敬业精神,能反映出公务人员对其服务对象的热爱与敬重程度。公务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其管理行为。影响行政态度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公共政策在道德上所具有的模糊性; 特定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对于公共服务中的道德要求的影响; 各种程序的相互矛盾性。公务人员正确行政态度应该是,承认一般社会成员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而自己的责任在于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将公共利益同社会公众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简言之,这种态度就是对公众的情感和为大众服务的责任心,真正能够驱使无私和高尚精神的产生。
7. 地方自治制度
【答案】地方自治制度是指某些国家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即地方政府的组织体制。该制度在形式上规定地方居民可以选举产生地方自治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所辖居民的意愿,独立处理内部各项事务,实行自主管理。地方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民对行政的民主控制; 有助于减少官僚主义,对政府及其官员实行监督。
8. 紧缩性财政政策
【答案】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紧缩性则政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而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在增收与减支同时并举时,紧缩性财政政策可能会产生财政盈余。
9. 分级制
【答案】又称层级制或系统制,指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一种组织体制。在实行分级制的组织体制中,组织的每一个层级在性质上都是普遍和完全的,在范围上或领域上都是部分的和不完全的。分级体制是典型的层级节制结构,其优势在于:结构严谨、事权集中、指挥灵活、行动统一,但如果层级节制过严,有可能抑制下级的主动精神,并使行政首长忙于处理日常事务,无暇顾及调查研究和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10.单方行为
【答案】单方行为是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仅根据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行为。单方行为无需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在实践中,行政行为主体在实施单方行为之前,往往会先征求并尊重当事人的意见,但这不是法定程序,也并不受当事人意见的约束,行政行为主体完全有权单独实施其行为。
二、简述题
11.简述行政权力学说的演变。
【答案】自从国家产生之日起,行政权力就成为国家治理社会,乃至国家政权体系本身运作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权力手段。随之人们对于行政权力的认识与研究也便开始展开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行政权力学说的演变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早期分权学说。早期分权学说是人们对于行政权力的初步认识。一般认为是亚里十多德开了分权学说的先河。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机能:议事、执行和审判。其中的执行权力就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权分立学说。随着国家权力的分工日趋明显,人们对于行政权力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三权分立学说明确的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行政权主要执行国家意志,司法权则主要在于保护民众的利益。
(3)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在这一阶段,行政权力己经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来看待,二分法理论认为,国家只有政治与行政两种权力。其中,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一分法把促成了行政科学的诞生,从而为对行政权力的专门研究奠定了基础。
(4)五权宪法学说。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先生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传统所创立的一种学说。五权宪法将国家权力分作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和考试权五种。其中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实际上是行政权里分离出来的。五权宪法学说表明,孙中山对于行政权力的复杂特征已经有所察觉。
(5)议行合一学说。议行合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是统一的。议行合一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权力的所有者与执行者分离条件下,保证权力执行者切实执行权力所有者的意志。从理论上讲,议行合一不仅可以克服行政权力失控的现象,而且更能够体现民主原则。把政治上的民主与行政上的权力集中统一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6)组织权力学说。组织权力说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行政管理权力的各个层面。这种学说将行政权力视为组织中的权力,着意研究行政权力作为一般组织权力的功能和特点。他们倾向于把权力看成是一种结构现象,认为组织权力普遍存在,其重要功能在于建立和维持特定的秩序。组织权力学说的特点是重视决策问题,认为行政权力不简单表现为纯粹的执行,决策同样是其重要的基本功能。
12.简述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在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亦存在许多的不同看法。概括起来,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经济人”假说。批评者认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种对政治行为动机的描述是不真实的”。原因在于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说并不是关于人类动机的一种全面的看法。关于人类动机的全面的看法是,人不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不但是“简单人”,而且是“复杂人”。人类的个人动机还存在利他的欲望和对非物质利益的追求,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