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土地资源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2. 试述耕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和对策。
【答案】(1)耕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理论上,实现粮食安全有3个途径,即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量。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扩大耕地面积,但后备耕地资源缺乏,同时,国际市场小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因此,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的道路,否则没有出路。
①保护耕地数量是基础和前提只有保证了一定的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才有必要的空间和基地;
②保护耕地地力是满足中国今后对耕地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的惟一或主要途径;
③保护耕地环境是满足中国今后对耕地产品质量要求的惟一选择。
(2)我国保护耕地的对策
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
③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④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⑥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⑦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3. 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 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
土地人口承载力具体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可分两种:
①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
②按每人每天需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的蛋白质,按不同年龄、不同劳动强度与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质量,并折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单位面积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潜力。
(2)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的确定
投入水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善土地状况的基础性投入; 二是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生产性投入。根据相应的联合国的投入水平的分级指标来确定投入水平。
营养水平则根据当地居民的人均膳食热量和蛋白质等的数量和比值来确定。
4. 试述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它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性分类,而且对可能选择的每一种土地用途都分别进行分类,如在一地区的某一地块,对农业、畜牧业或林业都适用,那么就要对这3种土地用途的每一种分别进行适宜性分类。
该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即具有相同的分类类目,每个类目在应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时,仍保持它在不同的分类范畴中的基本含义。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2)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对上一级评定结果的补充解释。 联系:都是采用逐级评定的方式。采用逐级递降的方式对土地进行评定,下一级的评定结果是
区别:两者的评价目的不同,一个是对土地的利用潜力进行的评价,一个是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案对该方案使用下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的评价; 因此,在评价时,土地适宜性评价只需考虑该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而土地潜力评定需要考虑对所有可能的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
二、论述题
5. 由于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带来哪些问题?
【答案】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对土地的要求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巨大的数量缺口上,主要表现为:
(1)对耕地的需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正在不断的侵占耕地面积,而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如果照现有状态发展,现有耕地将无法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2)砍伐森林。每年新增的大量人口,给本来就无力承受的耕地带来更大压力,为了增加有限的耕地面积,人们不得不毁林开荒,再加上过度采伐,森林火灾等原因,造成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3)草原的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逼迫下,很多地区采取了开垦草原的做法,全球草地的绝对量和人均量在不断的减少。
(4)围垦湿地。湿地属于地球上具有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但由于耕地压力的上升,为了增加土地发展农业,人们排除湿地积水,开发为农田种植粮食。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许多水禽和鱼类减少,甚至灭绝。
6. 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哪些因素?
【答案】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方面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