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土地资源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士地资源保护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土地资源保护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小受破坏的工作。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已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
①退化土地,即水土流失的土地、沙漠化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的防治及保护; ②对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2. 什么是土地复垦? 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
【答案】(1)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②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③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④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3)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3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②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③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3. 什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 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指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生活与环境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所以,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可持续土地利用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所以也有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现在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即生产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如要持续,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4. 阐述如下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1)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成的一种类型组合。
(2)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第三,在时一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二、论述题
5. 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案】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又包括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等因子;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4~0.7μmm 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因纬度不同而异;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海拔高度、人气干燥度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2)热量包括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等因子; 温度的纬度变化是形成地表气候带的热量基础,地表及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
总和或一年内口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但两者并不相等,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等有关; 也与小气候条件有关,特别是在一些过渡性地区,对这种气候条件要特别加以注意和研究。
(3)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凡对流旺盛、锋面活动强烈、气旋比较频繁、盛行海洋性季风的地区,降水均较为丰富:反之,则降水稀少,降水同时会对当地地形造成影响。答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举例说明。:地貌因素对土地资源的特征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区域变异往往受地质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制约。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冉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增加到极大值后,则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海拔高度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平原一般说来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6. 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如何分析西北干旱区是21世纪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答案】西部地区的土地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资源数量丰富,人均占有量高。西部地区12省(区、市)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1.09%人均土地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9倍。21世纪我国的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已经成为了一项重大课题,而西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形状况复杂多样,起伏极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很多独特的土地类型,在其他地区无法复制。西部地区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为大开发中发展复合型农业提供了条件。
(3)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有开发利用潜力。截止2000年,西部地区未利用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33.5%,占全国未利用地的80%以上。
因此,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基本己经开发到饱和的情况下,21世纪土地开发的重点必将放在对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