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67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石窟寺
【答案】中国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往往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有些依附于寺院。由于古代地面建筑多已毁坏,只保留了洞窟遗迹,故也简称石窟。
2. 黄庭坚
【答案】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知名诗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著有《山谷词》。
3. 清六家
【答案】清六家指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犟、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并非一个画派,却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领导画坛,左右时风,被视为当时画坛的正统派。
4. 以形写神
【答案】“以形写神”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其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且“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5. 山水画
【答案】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它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向性,使中国画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6. 没骨法
【答案】没骨法是指中国画中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技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五代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花卉摒去墨线勾勒,只用色彩画成,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恽寿平亦用此法。
7. 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是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8. 年画
【答案】年画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木版印制的年节装饰画,它以富于民间乡土气息和年节民俗的喜庆色彩而具有独特的风貌。民间年画在明清之际得到了空前发展,至清代出现了众多生产中心,如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9. 苏轼《寒食帖》
【答案】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纸本墨迹卷,共十七行,字前小后大,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为传世苏书中之代表作,号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10.《收租院》
【答案】《收租院》是指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全部泥塑分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反抗7个部分。以连续性的情节,展示了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作品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体,所塑人物形象准确,身分、年龄、个性各不相同,人物神情生动逼真,是中国现代雕塑之代表性作品。
二、论述题
11.试论述中国古代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价值。
【答案】“文人画”是华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1)其艺术特点有:
①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②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恨之情。
③他们标榜“士气”、“逸品”,崇尚品格讲究笔墨情趣,脱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在近代陈师曾所写的《文人画的价值》中,提出文人画之完善在于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高度结合的观点。这一观点,系统性总结了文人画的特点。他在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是指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2)价值:
①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文人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批特定人群的感情产物。
②文人,这个特殊群体掌握着中国古代最高的文化最高的思想。作为文人情感产物的文人画,必含有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内涵于其中。
③文人画于前期排斥其它画家,画之求自娱、修心,或“寓教于乐”,与其它画种并存; 中、后期乃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
④研究文人画,有助于从深层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
⑤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超前因素。
⑥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单单是一个画种,而且是一个从画家到作品,及理论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
12.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高峰期? 每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案】(1)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高峰期。
(2)每个高峰期的艺术特点
①第一个高峰期: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
c. 数量多,仅妇好墓出于青铜器数量达六百余件。
b. 器类丰富,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作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器型有鼎、鬲、簋、尊、钺、戈、矛、剑、鼓、饶、铃等; 铸造工艺精湛,流行范铸法。
c. 装饰纹样多种多样,有云雷纹、夔纹、龙纹、兽面纹、象纹、人面纹等,器物的装饰往往是多重,一般在云雷纹地纹上加浅浮雕或高浮雕。个别青铜器上出现现铭文。
d. 整体庄严肃穆、深沉凝重、神秘诡异,具有狞厉之美。
②第二个高峰期:春秋至战国时期
a. 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形成不同的地区风格,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工艺。 b. 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夔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使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
c. 新工艺的出现,除传统的范铸法外,还出现了合铸法、焊接法、分铸法,特别是失蜡法的出现,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更加精致。
d. 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纹饰广泛流行。
c. 整体艺术风格摆脱了早期浓厚的神秘色彩,更加自由活泼、贴近生活。
13.与前代相比较唐代敦煌莫高窟艺术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案】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唐代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与前代相比,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