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819环境微生物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噬菌体的效价
【答案】嗡菌体的效价是指在血细胞凝集试验计数时分别将红细胞与一系列10倍稀释的病毒样品混合,再观察结果,能引起血细胞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或稀释倍数的倒数)。
2. 土壤生物修复
【答案】土壤生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3. 光复活现象
【答案】光复活现象是指经紫外辐射照射的菌体或孢子悬液,随即暴露于蓝色可见光下,有一部分损伤的细胞可恢复其活力的现象。复活的程度与暴露于可见光下的时间、强度及温度有
关。光复活作用最有效的可见光波长为
4. 原噬菌体
【答案】原噬菌体是指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原噬菌体随宿主细胞分裂传给子代细胞,子代细胞也称为溶原细胞。在溶原性细菌内的原噬菌体没有感染力,它一旦脱离溶原性细菌的染色体后即可恢复复制能力,并引起宿主细菌裂解而释放出成熟的毒性噬菌体。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加压蒸汽灭菌比千热灭菌所需的时间短,温度低?
【答案】加压蒸汽灭菌比干热灭菌所需的时间短,温度低的原因如下:
(1)加压蒸汽灭菌对细胞成分的破坏作用更强,水分子的存在有助于破坏维持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氢键和其他相互作用键,更易使蛋白质变性。
(2)加压蒸汽灭菌存在潜热,当气体转变成液体时可放出大量热量,故可迅速杀灭细菌。
(3)加压蒸汽比热空气穿透力更强,更能有效杀灭微生物。
6. 论述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和细胞数量的方法。
【答案】(1)细胞大小的测定方法
①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a. 将目镜测微尺装入目镜的隔板上,使刻度朝下。
b. 把镜台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使刻度朝上。
c. 用低倍镜找到镜台测微尺的刻度,移动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使两者的第一条线重叠,顺着刻度找出另一条重叠线。
d.
用下式计算目镜测微尺一分格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②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a. 将镜台测微尺取下,换上标本片,选择适当的物镜测量目的物的大小。
b. 分别找出微生物细胞的长和宽占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再按目镜测微尺标定的长度,计算出菌体的长度、宽度或直径等。
c. 在此过程中,如物镜的放大倍数有变化,需重新校核目镜测微尺一分格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d. 每一种被测样品需重复测量数次或数十次,取平均值。
(2)细胞数量的测定方法(血球计数板的细胞计数法)
①稀释;②加被测样品(菌液)至血球计数板;③计数;④计算方法。
7. 细菌简单染色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答案】细菌简单染色的操作步骤如下:
(1)涂片
取干净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在正面边角作记号,并滴一滴无菌蒸馏水于载玻片的中央,灼烧接种环,待冷却后从斜面挑取少量菌种与玻片上的水滴混匀后,在载玻片上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干燥(固定)
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自然晾干,为了加速干燥,也可在微小火焰上方烘干。烘干后再在火
焰上方快速通过
水会使菌体变形。
(3)染色
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
为宜。
(4)水洗
倾去染液,斜置载玻片,用水冲去多余染液,直至流出的水呈无色为止。
(5)干燥
用微热烘干或自然晾干。
(6)镜检
按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观察菌体形态,及时记录,并进行形态图的绘制。
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但不宜在高温下长时间烤干,否则急速失(或石炭酸复红等其他染料),染色液量以盖满菌膜
8. 若目镜不变,目镜测微尺也不变,只改变物镜,那么目镜测微尺每格所测量的测台上酵母的实际长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不相同,原因如下:
若目镜不变,目镜测微尺也不变,只改变物镜,那么目镜测微尺每格所测量的测台上酵母的实际长度不相同。由于物镜变化,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真正长度也发生变化,所以随物镜倍数放大,所测酵母细胞也放大,物镜缩小,所测酵母细胞也缩小。
9. 为什么常规活性污泥法不利用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而利用静止期的微生物?
【答案】常规活性污泥法不利用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而利用静止期的微生物的原因如下:
(1)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的特点
①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快,代谢活力强,对有机物去除能力高,但相应要求进水有机物浓度高,则出水中有机物浓度高,不易达到排放标准。
②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细胞表面的黏液层和荚膜尚未形成,运动很活跃,不易自行絮聚成菌胶团,沉淀性能差,致使出水水质差。
(2)静止期的微生物的特点
①静止期的微生物代谢活力虽较差,但仍有相当的代谢活力,去除有机物效果仍较好。
②其体内积聚了大量的储存物,强化了微生物的吸附能力,自我絮凝、聚合能力强,在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好,出水水质好。
所以常规的活性污泥法不利用对数生长期的微生物而利用静止期的微生物。
三、论述题
10.结合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叙述微生物ATP 的形成方式及各自特点。
【答案】ATP 的生成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途径:
(1)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
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如发酵中产生含有高能键的1,3—二磷酸甘油酸,
这一中间体将高能键
中都有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指微生物在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 的过程。其递氢(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 。
(3)光合磷酸化
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 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产氧光合生物有藻类和蓝细菌(包括高等植物),它们依靠叶绿素通过非环式的光合磷酸化合成ATP 。不产氧的光合细菌则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合成ATT 。
交给ADP ,使ADP 磷酸化而生成ATP 。此过程中底物的氧化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生成ATP , 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EMP 途径和TCA 循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