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之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格雷欣法则

【答案】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 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2. 信用交易

【答案】信用交易是证券流通市场的一种交易方式。购买证券者先付证券价款一部分,或称保证金,其余部分由经纪人垫付。由于这种交易是取得了经纪人信用购买的,所以称为信用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在美国被称作“垫头”交易。当购买证券者想购买一定数额的某种股票而无足够的货币资本时就往往采用这种办法。由于信用交易下证券购买者仅支付部分证券价款,大部分价款是由经纪人垫款购买的,因此购买证券者在归还垫款之前,这种交易的证券抵押权归经纪人。经纪人可以用这些有价证券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作为苏垫款的资金来源。证券购买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支付给经纪人代买证券的佣金,而且要支付经纪人垫款的利息,垫款利息高于经纪人向银行贷款利息的差额为经纪人的收益。当购买者不能偿还贷款时,经纪人有权出卖这些证券。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既要从微观角度,又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两者应如何结合?

【答案】(1)微观角度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来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表现是引入机会成本变量。

(2)宏观角度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而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交易方程式都是分析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这些模型不考虑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也不考察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从收入、市场供给等指标的变动状况来进

行考察。

(3)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的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另一方而,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4. 简述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

【答案】作为银行固有的业务特征——办理‘‘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管理的机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施以有效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自己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对象的银行业务活动来实现。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集中存款准备

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存入准备金的多少,通常是对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确定一个法定比例;有时还对不同种类的存款确定几个比例。同时,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宏观调节的需要,变更、调整存款准备

金的存入比率。集中统一保管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制度,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最终贷款人

19世纪中叶前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恐慌或支付链条的中断往往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因此提出应由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最后贷款人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提(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进资金的主要方式有:将自己持有的票据,包括国库券,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再抵押;回购协议;直接取得贷款。为了配合政府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往往主动采取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和贷款利率的措施,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最后贷款人”原则的提出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3)组织全国的清算

19世纪中期,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银行每天收受票据的数量日趋增加,各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趋紧密。1854年英格兰银行采取了对各种银行之间每日清算的差额进行结算的做法,后来其他国家也相继效仿。支付清算系统也称为支付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具体地讲,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由一国中央银行主持下的支付系统是现代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设施”。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支付系统。

5.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在融资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为增强其竞争能力,而对管理、工具和服务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创造的过程。相应地,它也是金融管理当局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活动的变革过程。金融创新既包括对金融企业的创新又包括金融管理机构的创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金融创新转移和分散了金融风险,但金融创新又创造了新的风险,两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如下:

(1)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其主旋律便是风险转移型创新。从微观层次上看,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创新可以使金融企业有效地转移各类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等。例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NOW 账户、浮息票据、浮息偾券、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以及金融期货等都是金融企业转嫁市场风险的理想工具。金融创新不仅可以转嫁和分散市场风险,而且可能转嫁和分散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如金融期货出现以后,其独特的“中央结算制”使传统金融交易中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大为缓解;又如可转让的货币市场存款工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可转让的货款合同及证券化资产等创新工具都使金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大为提高。此外,金融创新还产生了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新途径,如股票指数期货产生前,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只能通过投资组合的变化防范非系统性风险,而对系统性风险通常无可奈何。股票指数期货出现以后,投资者可通过股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套期操作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从宏观层次上看,金融管理的创新有助于缓解金融企业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风险。如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花旗银行推出CDS 后所引发的银行业从资产管理向负债管理的转变。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负债的扩张来支持资产的扩张使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存款不稳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不对称的问题得到缓解;从宏观层次上看,金融制度的创新不仅可以转移金融风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如金融监管的加强可以减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金融当局的科学决策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从而减少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2)当然,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新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使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为了获得必要的利润,金融机构通常转而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从而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20世纪80年代同70年代相比,西方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普遍下降,90年代更是出现了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和日本大和银行巨额损失的案件,这些都和金融创新相关。

②金融创新使表外风险增加。表外风险指不在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却又可能转化为金融企业真实负债的业务或交易可能产生的风险。即金融企业的各种或有负债转为真实负债所带来的风险。表外风险源于表外业务,表外业务包括20世纪60、70年代的贷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及金融期货等,80年代的创新则全部为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从事表外业务的实质就是变相减少账面负债,这种表外业务既可以维持虚假的资本资产比率,回避金融当局的监管,又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利润,但同时也造成金融企业的潜在风险增加。一旦表外业务的或有负债转变成真实负债,金融企业的潜在风险也就成为真实风险。

③金融创新增加了“伙伴风险”。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的同质化、自由化、现代化与国际化。一国各种金融机构之间、本国金融机构与外国金融机构之间、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