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安大学F02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及其社会影响。

【答案】(1)“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较甲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班主仟》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至于这种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

(2)“伤痕文学”的社会影响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2. 你如何看待《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

【答案】《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涉及到“文类”归属和小说文体探索的方面,即这种与“传统”的,或“经典”的小说叙事分离的方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1)《马桥词典》在文类上的尝试

在90年代后期,与对“现实主义冲击波”热烈欢呼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已陷入疲惫、衰落的估计。“叙事的衰落”之感觉和探求出路之意识,已经隐含于《马桥词典》的创作构思中。作者探索文类的“自我更新能力”的努力,采取的是尝试“打通”文史哲,将故事、随笔、议论、考证释义、风俗调查等加以综合的方式。

(2)《马桥词典》引起的争论反映小说叙事的趋向

①“跨文体”写作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反映出90年代小说叙事探索存在的一个大的趋向,即“跨文体”的写作,形成一种类乎“百科全书”式的风貌。“跨文体”写作属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革,《马

桥词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②向“纪实”靠拢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也反映了90年代小说叙事存在的另一大趋向,即向“纪实”方面靠拢,或在对生活现象的描述上,叙述者尽力退出那种“自然主义”姿态。《马桥词典》正是这样一部小说,它与90年代末的其他一些刊物专栏、长篇小说都可以放在“纪实”论题中考察。

总之,《马桥词典》虽引起很大的争论,但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小说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每个词语和词条背后的历史与文明,看到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3. 结合代表作家作品,试述80到90年代“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答案】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又称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两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①对当代中国小说的重新定义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②出现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

a.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b.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4. 简述艾青“归来”后的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艾青归来后的诗歌,与他过去的诗歌有着明显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他的诗歌贯穿着一个基本的主题,即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其“归来”后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在取材和抒写力式上,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

涵。

《色化石》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小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作者“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首诗就是作者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超越现象的体验的代表作品。

(2)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传递情感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3)追求一种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风格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扬弃了早年多少有些朦胧和晦涩的诗风,而追求一种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风格。

《鱼化石》中鱼在遇难之前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 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让人联想到风华正茂的青年,这也是诗人追求朴素、单纯、明快诗歌风格的体现。

二、论述题

5. 请以“茅盾文学奖”为例,分析当代文学评价标准的现实主义特色。

【答案】“茅盾文学奖”是根据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国原作协主席茅盾的遗嘱而设立的。“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字数在13万以上的长篇小说。评奖标准由试图引导国家主流文艺思想的中国作协划定,评选委员多是作协领导以及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因此,茅盾文学奖主要关注的是现实主义文学。

(1)用文学去分析、研究社会现实

“茅盾文学奖”认为文学是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例如,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社会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这对于人们去认识那段深深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阶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2)富有人道主义关怀“茅盾文学奖”遵循的现实主义是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提倡作家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不公,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例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1979年冬天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生活故事,真实地揭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