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871管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 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己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2. 预算控制
【答案】预算控制是指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有效的约束,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的过程。预算控制必须借助基本的技术要素,才能发挥控制作用,产生控制效应。有效的预算控制应当是一个全流程、全方位的多维控制系统,是一个点面结合、主辅结合、自始至终的动态控制系统。
3. 学习型组织
【答案】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学习、适应和改变的能力的组织。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员工持续不断地获得和分享新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工作或决策。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为:①自我超越;
②改善心智模式;
③建立共同愿景;
④团队学习;
⑤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包括:
①整个组织内包括所有职能领域以及所有组织层级的员工都必须共享信息,井且在工作活动中进行协作。
②最低程度的结构障碍和物理障碍,从而使员工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共同完成组织的工作任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
③强调向工作团队充分授权,管理者充当的是协调者、支持者和倡导者。
4. 领导
【答案】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
目标的过程。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领导一种人际关系,是因为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因为领导从制定日标开始,直到实现日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综合才能: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 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 ③鼓舞人们的能力; 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二、简答题
5. 一个有效控制系统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一个有效控制系统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
(1)适时控制
适时控制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
(2)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①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有效的控制应该既能满足对组织活动监督和检查的需要,又要防止与组织成员发生强烈的冲突。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a. 过多的控制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b. 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就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进度和比例的协调,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②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由于存在对控制者的再控制问题,这种全面控制甚至会造成组织中控制人员远远多于现场作业者的现象。
③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任何控制都需要一定费用,衡量工作成绩,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了纠正偏差而采取的措施,都需支付一定的费用; 同时,任何控制,由于纠正了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偏差,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
(3)客观控制
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因此,有效的控制必须是客观的,符合企业实际的。
①控制过程中采用的检查、测量的技术与手段必须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在时空上的变化程度与分布状况,准确地判断和评价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与计划要求的相符或相背离程度;
②企业还必须定期地检查过去规定的标准和n 一量规范,使之符合现时的要求。
(4)弹性控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可能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就是说,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
6. 为什么说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答案】(1)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该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以及指导这些活动的一般看法或基本观点。它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日的、组织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必要性与作用、组织中各层级和各部门的各种不同岗位上的人们的行为与组织利益之间的关系等。每一个组织的价值观都会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成功的组织总是会不断地创造和更新组织的信念,不断地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组织的价值观是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其特点包括:①价值观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持有的,而不是一两个人所特有的; ②企业价值观是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的价值观; ③企业价值观是长期积淀的产物,而不是突然产生的; ④企业价值观是有意识培育的结果,而不是自发产生的。
可见,组织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 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三、论述题
7. 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案】(1)“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是指管理活动要围绕人展开,其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其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2)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的途径
①树立以人为本、人是一切的中心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员工不只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②员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三种形式应当是最基本的。
a.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一一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职工代表在管委会和董事会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并享有与其他代表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b. 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监督机构一一监事会。职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应占有较多名额,并与其他监事一样,享有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c. 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如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等)。由于劳动者最了解自己直接参与的那部分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参与日常生产管理活动时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