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区域社会经济格网数据集指标体系构建及典型指标空间化研究

关键词: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指标体系,格网化,黄土高原

  摘要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础的信息资源,是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主体,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的依据和前提。但是,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统计单元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无论是在理论概念上还是在应用范围上,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随着 3S 技术的发展,“社会数据空间化”已成为地理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统计数据来源于一定的统计区域,又可以再分配于一定分辨率的空间区域上。将地理格网技术应用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再分配处理,为自然地理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集成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为自然与人文综合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社会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将进一步拓宽统计数据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探究操作性较强的基于像元尺度的统计数据格网化生产方法,是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重要研究方向。在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格网数据库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格网化处理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区域尺度社会经济格网数据库指标的选择
本研究系统总结归纳了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需求,基于全面性、科学性、区域性、空间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数量庞杂的统计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探索性的构建基于格网单元的区域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主要设计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等多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又包含有数量不等的元素指标。
2)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格网化处理流程
对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数据的获取和格网化处理通用流程。提出了格网数据集的各指标数据搜集和整理的优先级顺序,即“国家级源数据—省市级源数据—县区级源数据”,并分析了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处理的一般原理和流程。
3)人口数据格网化建模示例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思想,选取了居民点、道路等强指示因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研究区人口格网化模型。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定性分析了建模因子的影响力,对各因子的回归系数进行修正,使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地理规则。然后利用权重表面对各县级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平摊”,实现县域尺度零误差的人口格网数据集的建设。根据必要性检验,乡镇级格网数据与普查数据的线性拟合度R²为0.9177。平均误差值为5.35%,误差范围在[-30%,30%]之间的比例为72%,表明基于格网的空间再分配结果达到较高的精度。
4)GDP数据格网化建模示例
选取GDP为经济活动准则层的典型指标,本研究综合夜间灯光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按照分产业建模的思路,构建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黄土高原地区GDP统计数据的格网化模型。建立的2010年黄土高原地区公里格网分产业GDP和GDP总值空间分布图,有更丰富的空间分布细节信息,且其精度能够满足中尺度经济发展、规划等研究领域的需求,从而实现了GDP典型格网数据集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