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啊,巴特比!啊,人性!——《抄写员巴特比》中的规训与惩罚

关键词:全景畅视监狱,;规训社会,;层级监视,;规范化评判,;检查机制

  摘要

摘 要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1891)是位很值得研究的作家。他被普遍推崇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巨著《白鲸》是候选美国国家史诗的三大作品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中,他跻身于莎士比亚等极少数几个不朽作家之列,而在美国,只有惠特曼、詹姆斯和福克纳可以与他齐名。对于今天在困惑中探索的读者,麦尔维尔是唯一最能激起兴趣最令人神往的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抄写员巴特比》与《白鲸》一起被广泛认为是麦尔维尔的最佳作品之一。《抄写员巴特比》是麦尔维尔在《白鲸》遭评论界冷遇后写的短篇小说。它谜一般的丰富内涵使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们对它琢磨不透、详说不尽。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评论,包括心理的、神话原型的、道德哲学的、历史传记的、马克思主义的等文学评论方法。有的在巴特比身上看到了隐居沃尔登湖畔的梭罗的不合作的影子,有的认为巴特比的消极对抗是甘地令人敬畏的哲学和马丁•路德•金非暴力抵抗的雏形,有的把巴特比看作受难的耶稣基督,有的却认为巴特比体现了“佛教的寂静主义”即“灭与空”,有的人从小说中读出了存在主义,找到了关于卡夫卡和卡缪作品的渊源,有人认为巴特比就是麦尔维尔本人,最令人惊讶的是从病理学的角度将巴特比诊断为一个典型的“避世症”患者。这些多角度的分析也正说明了这部作品悠远深刻的意义。本文则另辟蹊径,从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身处规训社会的现代人的困境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福柯认为,边沁的“全景畅视监狱”(Panopticon)是一个重大发明:圆塔式的中央监视楼,可以俯视建筑在其周围的单人囚牢,每一个犯人的行径都被清晰无误地观察记录在案(being gazed and documented); 而犯人却不能看到里面是否有人。通过层级监视(hierarchical observation),规范化评判(normalizing judgement)和检查机制(examination),从而完成对犯人的改造和规范或予以排除的任务。在福柯看来,整个社会(学校、医院等)其实就是一个“全景畅视监狱”,身在其中的我们被权力机器规范并评判,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抄写员巴特比》里面,律师事务所这座“全景畅视监狱”的层级监视功能也在有效地运行着。老律师就处于中央监视塔的位置,他的雇员分别被禁闭在狭小的单独空间里工作,老律师有权随时打开他们的门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而他们却无法知道老律师是否在里面,于是只能认真完成他们的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化评判和检查,火鸡(Turkey),钳子(Nippers)和姜汁(Ginger)成功地被规训而成为社会所接受的人,而巴特比由于无法被驯化故最终被淘汰。虽然其他三个雇员接受了规训,但他们却痛感到工作的无味与压抑;老律师自己也因辞退巴特比而最终导致他死在监狱而良心不得解脱,他们同样是这个规训社会的牺牲品。巴特比虽然死了,但他的灵魂没有受到规训社会的污染,所以仍是完整的自己。如何在一个规训社会中既不受规训和奴役同时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像巴特比那样以放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来和这个规训社会抗争,但究竟如何做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发展呢?我们只有不懈探索了!这也正是《抄写员巴特比》留给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