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江南园林造园特点。

【答案】江南自宋、元、明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之地,私家园林建设继承一代势头,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它们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域,但造园活动的主流仍然像明代和清初一样,集中于扬州和苏州两地,因而此两地的园林,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江南园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江南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

(2)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够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

(3)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

(4)室内外空间通透,为经管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2. 简述《园治》里“园说”在篇首提出的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及所包含的意思。

【答案】“园说”共四篇,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及其细节。在篇首,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

(1)“景到随机”,意思是园林造景要适应地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其短处,

(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包含两层意思,

①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给人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

②建筑的配置必须服从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3. “曲径通幽”的审美意境及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答案】(1)“曲径通幽”的审美意境“曲径通幽”的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之一。曲径通幽是指在造园之前,事先考虑到构园意境,这也是与西方园林最大的不同处。通过对空间的循环反复,空间位置的置换等,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空间上的风回路转,时刻给人出其不意的好奇之感,让人意犹未尽,这也时中国含蓄心理的体现。

(2)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曲径通幽构园技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小区规划方面,室内空间方面也可运用。空间位置的灵活组织,空间大小尺寸合宜,空间转换出其不意的趣味性的探索营造出一种有文化涵养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4. 李渔《一家言》中,“尺幅窗,无心画”的做法是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李渔的《一家言》共有九卷,其中八卷讲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园林中墙、窗艺术是古典园林艺术中尤为点睛的一笔,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艺术作用。窗为园之眼,景为境中性“尺幅窗,无心画”是指各种门、窗、洞对植物起到框景、夹景的作用。在“窗栏”一节中,李渔指出开窗要“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即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并举出他自己设计制作的数例。如用老梅干加上剪采花作为窗心便可制成“梅窗”,或借庭院树石以为窗心。框景可收到以小观大的效果,“见其物小而蕴大,有须弥芥子之义,尽日坐观,不忍合墉”,又可游观而移步换景,这在江南园林中乃是最常见的。

5. 宋代的“文人园林”有何特点? 试简单描述

【答案】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风格寓有魏晋南北朝以来一脉相承的隐逸思想和显而易见的文人的精神寄托。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

(1)简远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与概括,也是创作方法趋向写意的表征。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单调,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①景象的简约造园诸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不追求品类之繁复,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所以,司马光的独乐园因其在“洛中诸园中最简素”而名重于时。

②景题的“诗化”意境的深化在宋代文人园林中特别受到重视,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像外之旨。

(2)疏朗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其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园林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作故意的大起大伏。植物配置亦以大面积的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林间留出隙地,虚实相衬,于幽奥中见旷朗。建筑的密度低,数量少,而且个体多于群体。不见有游廊连接的描写,更没有以建筑而围合或划分景域的情况。

(3)雅致官僚士大夫追求不同于流俗的高蹈、沉腼隐逸的雅趣作为逃避现实的惟一的精神寄托,反映在园林上,就表现为雅致的风格。譬如,园中种竹,在私家园林中大量栽植梅、菊,园林用石盛行单块的“特置”,此外,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草亭等,亦示其不同流俗。

(4)天然宋代私园所具有的天然之趣表现在两方面:

①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

②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上述四个特点是文人的艺术趣味在园林中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外延。文人园林在宋代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华。

6.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主要成就。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全胜时期在隋唐时期。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我们可以把这个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为以下六方面: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皇家气派”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而予人的一种整体审美感受。它的形成,与隋唐宫廷规制的完善、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和多样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唐代已涌现一批文人造园家,把儒、道、佛禅的哲理融会于他们的造园思想之中,从而形成文人的园林观。文人园林不仅是以“中隐”为代表的隐逸思想的物化,它所具有的清沁淡雅格调和较多的意境含蕴,也在一部分私家园林创作中注入新鲜血液。这此,使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打下基础。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同时也使中国所特有的“园林寺观”获得了长足发展。

(4)公共园林己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两京,尤其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公共园林、城市绿化配合宫廷、邸宅、寺观的园林,完全可以设想长安城内的那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园林中的“置石”已经比较普遍了。“假山”一词开始用作为园林筑山的称谓,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石山(土石山),但以土山居多; 园林的理水,除了依靠地下泉眼而得水之外,更注意十从外面的河渠引来活水; 园林植物题材更为多样化,文献记载中屡屡提及有足够品种的观赏树木和花卉以供选择; 园林建筑从极华丽的殿堂楼阁到极朴素的茅合草堂,它们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均丰富多样而不拘一格,这从敦煌壁画和传世的唐画中也能略窥其一斑。

(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己有相互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虽然第四个特点—意境的含蕴—尚处在朦胧的状态,但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鹜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并且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影响及于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地域。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闲放风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个全盛局面继续发展到宋代,在两宋的特定历史条件和人文背景下,终于瓜熟蒂落,开始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时期。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