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特点与成就。

【答案】留园在苏州阁门外,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徐泰时的东园,其假山为叠山名手周秉忠所筑。清朝嘉庆年间,留园归刘恕所有,予以改造,称为寒碧庄。光绪初,归官僚豪富盛康,更加扩大,增添建筑,改名为“留园”。

(1)布局

全园大致分为四部分:中部是徐氏东园和寒碧庄的原有基础,经营时间最久,是全园精华所在。东、北、西三部分,为光绪年间增加。全园面积约50亩。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主,东区则以建筑庭院为主。

(2)西区

山池一区大体西北两面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这种布置方法,使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是大型园林的常用手法。园内山林森郁气氛,假山与土石相间西部土山上有云墙起伏,墙外更有茂密的枫林作为远景,层次丰富,效果很好。

(3)东区

①庭院自曲溪楼东去为东区,有庭院几处。这几处庭院大体保存寒碧庄时期的旧貌。自此东去,是一组以冠云峰为观赏中心的建筑群。冠云峰在苏州各园湖石峰中尺度最高,旁立瑞云、山由云两峰石作陪衬,相传这是明代徐氏东园旧物。石峰南隔小池,有奇石寿太古—池南有林泉曹硕之馆。石峰以北有冠云楼作为衬托和屏障,登楼可以远眺虎丘,是借景的一例。

②建筑此园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突出,空间大小、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形成有节奏的空间关系,衬托了各庭院的特色,使全园富于变化和层次。建筑之间另有短廊或小室作为联系与过渡,尺度低小,较为封闭,进一步加强了小中见大的效果。

2. 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答案】清代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精湛的造园技艺,宏大的园林规模,使得“皇家气派”得以更充分地凸显出来,在继承上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完全在平地起造的人工山水园与利用天然山水而施以局部加工改造的天然山水园,由于建园基址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总体规划方式。

①人工山水园大型人工山水园的横向延展面极广,但人工筑山不能太高峻; 这种纵向起伏很小的尺度与横向延展面极大尺度之间的不谐调,对风景式园林来说,会使园景过分空疏、散漫、平淡,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园林的总体规划乃运用化整为零、集零成整的方式:园内创设一个或

两个比较开朗的大景区,其余大部分地段划分为许多小的、景观较幽闭的景区、景点; 每个小景区、景点均自成单元,各具不同的景观主题、不同的建筑形象,功能也小尽相同,既是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而自成完整小园林的格局。

②大型的天然山水园清王朝以满族入主中原,对自然山川林木感情很深,影响了对园林的看法,采用园林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方式,对建园基址的原始地貌进行精心地加工改造,调整山水的比例、联属、嵌合的关系,突出地貌景观的幽邃、开旷的穿插对比,保持并发扬山水植被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等。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清代皇帝在郊外园居的时间较长,需要增加园内建筑,匠师们利用园内建筑分量的加重,更有意识地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建筑成为许多局部景域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主要通过建筑个体和群体的外观、群体的平面和空间组合显示出来。因而清代皇家园林建筑也趋于多样化,几乎包罗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全部个体、群体的型式,某些形式还适应于特殊的造景需要而创为多种变体,如避暑山庄。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到了明代和清初,已经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史上的一个高峰。因乾隆对江南园林的倾羡之情和占有欲望,促进了皇家造园之摹拟江南、效法江南的做法,将北方和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进行大融会,对江南园林的艺术和技术进行更全面、更广泛的吸收。其引进江南造园技艺主要通过三方面来进行: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仿建具体名园。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在古代,与皇帝有关的建筑经常和皇权至尊联系起来,以此来巩固皇权统治。雍、乾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皇家园林象征皇权至尊的作用更大,如圆明园后湖景区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圆明园整体象征古代所理解的世界范围。皇家园林内大量建置寺、观,尤以佛寺为多,寓意清王朝的满族统治者以标榜崇弘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园林内大量的佛寺跟当时朝廷为团结、笼络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的上层人士,以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有直接的关系。

3. 简述清代阜家园林颐和园造园艺术特点。

【答案】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园中的古典建筑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3个景区,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各自独立成景,又相互依托,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1)效法自然的布局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2)诗情画意的构思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意。其特点如下: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3)因地制宜的处理颐和园园林布局的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

置极好的基础。园周围共有十三里,全园面积四千一百多亩(约一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设计者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4)建筑为主的组景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中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率全园主景的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明、变化无穷。

(5)园中有园的手法在颐和同仁寿殿北面的德和同颐乐殿,是帝后群原观剧之处。坑中有大戏台,分上中下三层,可同时演出。自德和园往北是景福阁、乐农轩。由此下山往东,因地形布置了一个精美的小园“谐趣园”,是仿照无锡的惠山园建造的,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布置了涵远堂、湛清轩、知春堂、瞩新楼等建筑,更有小桥、亭谢、游廊曲槛等,自成一个园林格局。到这里似乎进入另一个园中,是一种“园中有园”的布局。

4. 谈淡早期寺观园林的选址条件、基本类型及其对我国风景名胜开发的意义。

【答案】(1)选址条件早期寺观园林选址一般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①是靠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用水;

②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和采集食物;

③是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但凡具备这一个条件的地段也就是风景美好的地段。

(2)基本类型早期寺观园林的基本类型有,城市寺观园林和郊野寺观园林。

(3)意义魏晋早期寺观园林尤其是郊野寺观园林成为我国名胜风景开发的先河,成为宗教信徒向往的圣地,文人官僚游憩的乐园,来往商旅的宾馆。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再不是神秘莫测的地方,它们已逐渐向人们敞开其无限幽美的丰姿,形成早期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5. 试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是封建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份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商、周、秦、汉。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小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筋,也是享家园林的前身。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公元220~589年)即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在意识形态方面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