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时期──转型时期。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自觉地对社会的某些部分或环节所做的改善,它是依靠现存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也随之发生矛盾、冲突和震荡。加强对我国转型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研究,发挥政治文明主体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转型顺利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加强了对政治文明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对政治文明主体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和深刻,特别是对社会转型期的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有鉴于此,本文在当代中国转型的背景下,以政治文明为切入点,在借鉴和吸收多位专家学者对政治文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当代中国转型时期政治主体的现状,重点对我国政治主体在政治素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试图寻求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途径,以期对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奉献微薄之力。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论文的理论模式。论文从政治文明的概念考察入手,系统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政治文明的不同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政治文明概念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其特征。由于政治文明建设首先是政治文明主体的建设,如果政治文明主体的素质不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就会落空。论文转入对政治文明主体的理论研究,主要对政治文明的涵义、特点、类型以及主体的功能作了系统的分析探讨。论文认为政治文明主体就是政治文明的建设者和承载者;它具有能动性、受动性、层次性和合法性的特点;政治文明主体可分为政治个体、政治群体、政治团体和政治实体四种类型;政治文明主体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功能,即推动功能、监督功能、调控功能和稳定功能,这些都为我国转型时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提供理论参照。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我国转型时期政治文明主体的现状。论文首先介绍了时代背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并阐述了当代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然后系统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文明主体成长的关系:社会转型为政治文明主体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前所未有的政治舞台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社会转型一方面给政治文明主体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给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这种新的问题和挑战,又突出折射在我国政治主体的政治素质上。论文认为,政治主体在政治认知上存在政治认知不足问题,政治情感上存在政治冷漠问题,政治价值观上存在政治价值取向多元、政治理想冲突、政治信仰危机问题,政治认同上存在政治认同障碍问题。通过对政治主体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探求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途径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第三部分为论文的落脚点和归宿。通过对前两部分当代中国转型时期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主体的理论分析及主体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论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归纳总结出中国转型时期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主要途径:(一)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只有从“臣民型文化”过渡到“参与型文化”,才能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固的基础。在我国转型时期,主要应从两点做起:一是提高公民意识并确立我国公民的主体地位。二是加强公民教育。(二)政治参与是公民最为广泛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实践活动,论文通过分析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合法有序提出积极对策。(三)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还需要公民逐步实现自主自治,而中国长期以来缺乏法治和自治的传统,因而建构一个依法自治的公民社会就显得尤为必要。(四)促进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社会环境是多方面的,其中继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建设对于政治主体的建设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