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构建以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生活世界关照下的一种德育实践

关键词:道德教育,知性化,生活世界,体验,德育模式

  摘要

  道德在人类生活中主要以两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一是它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之为“德性”,另外就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德性生活”,应当说,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德性”和“德行”的人。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看,德性是进行道德实践,过有道德的生活的认知基础,然而,道德生活或称之为“德行”是道德品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然而,反观近些年来的学校道德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道德教育本身的实效性低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然而,道德教育方式是对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进行反思时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从教育方式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改进的思考,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以往我们存在的问题。   文章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从个体人的生命组成的“生物生命”和“精神生命”两个部分论述了“德行”和“德性”属于个体“精神生命”的重要一环。而“德行”和“德性”又都属于生活的一部分,进行“德行”和“德性”教育的道德教育需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脱离生活,反观现行的以知识为主的道德教育,提出道德教育需要借助于体验来完成。   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现存的道德教育的知性化特点加以描述,指出,道德教育的知性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知性化德育只关注学生对道德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很少重视学生本身的道德行为;第二,知性化德育同时关注让学生形成较强的道德逻辑思维,而很少注重这些推理的转化现实性;第三,知性化德育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为主的人际关系。另外,在第一部分还指出了,对知性化道德教育进行超越就是要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第三部分主要说明生活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人们在这种结构中主要的一种生存方式就是“体验”,这一部分主要针对“体验”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回顾,总的来说,体验命题的研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研究趋向,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认识论和本体论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体验是一种参与和感受生活实践的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认为体验是一种情感状态,另外,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认为它既有情感又包含有认知的成分。不管从哪个角度上来看,人们都比较认同“体验”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必要的方式,是人们面对世界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道德教育要向生活世界回归,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道德教育中高度关注学生的“体验”,将道德教育建立“体验”这一基本的感受世界的生活方式之上。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以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构建进行的设想。从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道德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因素及进一步提出道德教育体验模式构建的理论支持在于“体验”是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因素,并且提出了道德教育体验模式构建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师生观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