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汉语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2.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3. 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4.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5.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6.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二、翻译题

7. 先标点后翻译。

宁戚欲千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疚歜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日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仗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口不然问之怨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上也已

【答案】(1)标点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 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人也。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2)译文

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抚摸着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 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各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8. 給下面這段古文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现代漢語。

張憑舉孝廉出京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真長鄉里及同舉者咸共硒之張遂徑往詣劉既前處之下坐通寒暑而巳真長方洗濯料事神意不接良久張欲自發而未有其端頃之王長史諸賢來詣言各有隔而不通處張忽遙於末坐判之言約旨遠便足以暢彼我之櫰舉坐皆驚眞長延之上坐遂清言彌日因留宿遂復至皢張退劉曰卿且前去我正尔往取卿共詣撫軍張既還船同旅笑之曰卿何許宿還張笑而不荅湏臾真長至遣教覓张孝廉船同旅惋愕既同載俱詣撫軍至門劉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語言咨嗟稱善數日乃止曰張憑勁粹為理之窟即用為太常博士(《太平御覽》卷六百一十八引《郭子》)

【答案】(1)标点

張憑舉孝廉,出京,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真長,鄉里及同舉者咸共硒之。張遂徑往詣劉,既前,處之下坐,通寒暑而巳。真長方洗濯料事,神意不接。良久,張欲自發,而未有其端。頃之,王長史諸賢來詣言各有隔而不通處。張忽遙於末坐判之,言約旨遠,便足以暢彼我之櫰舉坐皆驚。眞長延之上坐,遂清言彌日,因留宿,遂復至皢。張退,劉曰:“卿且前去,我正尔往取卿共詣撫軍張既還船,同旅笑之曰:“卿何許宿還? ”張笑而不荅。湏臾,真長至,遣教覓张孝廉船,同旅惋愕。既同載俱詣撫軍。至門劉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 ”既前,撫軍與之語,言咨嗟稱善。數日,乃止曰:“張憑勁粹為理之窟。”即用為太常博士。(《太平御覽》卷六百一十八引《郭子》)

(2)译文

张凭做了孝廉之后,来到京城,仗着自己的才气,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跻身名流。他想去拜访刘真长,他的同乡以及和他一起做了孝廉的人都嘲笑他。于是张凭就径自去拜访刘真长了,去了以后,刘真长把他安排在下座,只是跟他寒暄了一下而已。那时候刘真长正在洗漱,处理事情,神态心思不在他身上。过了好一会儿,张凭想自己开个头跟他谈谈,但是又找不到话题。过了片刻,王长史等名流前来拜见,主客间有不能沟通的地方。张凭就远远地坐在末座上给他们分析评判,言辞精炼内容深刻,可以将彼此之间的心意表述明白,满座的人都很惊讶。真长把他请到上座来,和他畅谈清言一整天,因此留他住下。直到第二天清晨,张平告退,刘真长说:“你暂且先回去,我将会邀你一道去见抚军。”张凭回到船上,同伴们笑着问他:“你从哪里睡了一觉回来? ”张凭只是笑并不回答。不一会儿,刘真长派郡吏来找张孝廉坐的船,同伴们都很惊讶。刘真长当即和他一起去谒见抚军。到了大门口,刘真长对抚军说:“下官今天为您找到了一个作太常博士的好的人选。”张凭上前觐见后,抚军和他谈话,而且不断赞叹连声说好,并说:“张凭才华横溢,是义理篓革之所。”于是仟用他当了太常博士。

9. 翻译下列文章。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 士则兹不悦。”曰:“夫尹士恶知予哉?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己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