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纥、月曷末鎋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己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2. 旁轉
【答案】旁转是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斯”从“其”声,“其”在支部,“斯”在支部,二者都是阴声韵,是旁转。旁转的现象在古音的押韵、谐声、通假、注音等材料中很普遍。现代学者认为构成旁转的字音主要元音应是相近的,韵尾一般相同。一些古音学家所说的阴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内,所以阴声与阴声的旁转,有时也包括阴声与入声的相转。
3. 《说文解字》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的阐述了“六书”理论,并首次提出540部首,将9353个字归入这些部首,为后世的部首检字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一一文献语言学,也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话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糟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一一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 同时它的训解更是国人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因此《说文解字》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4. 拗救
【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
,但注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
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
,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仄平平仄平”
,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
,可以改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5.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
【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6.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二、翻译题
7. 翻译下列一段文言文。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砖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己!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于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答案】我听说中原诸国使夷同化,没听说被夷同化了的。陈良,是出生在楚国的人,喜欢周公旦和仲尼的学说,并在北边中原诸国游学;北边的学者,没有谁能超过他们。那就是人们所
说的才能出众的人。你们兄弟(指陈相及其弟陈辛),师从于他(指陈良)好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他。以前,孔子死了,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收拾行装回去,进屋向子贡作揖道别,面对面哭泣,都悲不成声,然后返回。子贡返回,把房间设在墓前祭祀用的场地,独自居住三年,然后才回去。他日,子夏、子游认为有若接近孔子,想以侍奉孔子的方式来侍奉他,勉强曾子。曾子说:“不行。用长江和汉水的水洗过它,用秋天的太阳晒过它,显得那样光明洁白,什么东西都不能超过它(尚:通“上”,这里是超过的意思)。”今天,南方鴃舌之人(代许行),责怪先王的做法;你们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学许行的邪说,这同曾子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我只听说过(鸟)从幽暗的山谷飞往高树的,没有听说过从高树迁入幽暗的山谷的。《鲁颂》说‘中原以外的民族需要攻击,南方国家(舒:南方小国,从属于楚)因受打击而知道戒止。’周公还将要打击他们,你们学他们的东西,难道不是很容易被同化吗? ”
8. 给下引的古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答案】(1)标点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呈日人玺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刷墙时,有一小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妞泥落在鼻尖上,他让一个名为石的匠人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像风一般挥动斧子,郢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 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
9. 请把下列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且译成现代汉语。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日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答案】(1)标点
“以票粟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