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3中外音乐史(含作品分析)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八十四调
【答案】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由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融合汉传统宫调理论和苏祗婆龟兹宫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见于《隋书》,然而在实践中,非平均律律制中存在很难解决的旋宫问题,因此八十四调是受限制的。这一埋论的提出,反映了西域音乐传人后对中国音乐调式体系结构的影响,并促进了当时的律制改革。
2. 文字谱
【答案】文字谱是古琴记谱法。它属于音位谱系统,系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位,也称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规律,因此也保留了一部分节奏节拍的信息。现存南朝梁的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占老的曲谱。
3. 鼓子词
【答案】鼓子词是宋代一种说唱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因以鼓为节拍,故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表演时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北宋末年赵令畴为之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歌伴”兼任和唱与伴奏。赵令畴作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最早以说唱音乐形式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为宋代流传下来的鼓子词,也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品。
4. 三百六十律
【答案】三百六十律是由南朝钱乐之在元嘉年间(424~453所创的一种律制。据《隋书·律历志》载,钱乐之在京房六十律基础上继续引申,共牛出三百六十律。该律制将黄钟回归的音筹值进一步缩小到1.845音分,今天称之为“钱乐之音差”,并“以律附历”,发展到全年中每天用一律的程度。钱乐之将三分损益律的古代最大音差缩小到了最小程度,从而在中国律学史上达到把一个八度细分的最高程度。但是,这种律制无法运用于音乐实践中,因此没有应用价值。
5. 新法密律
【答案】我国明代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计算理论。最早见于其《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朱载堉凭他
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他用81档大算盘,通过两次开平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即朱载堉“密率”,实际上他求得了项数为12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从而实现了在学理上利用等比数列的方式,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1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原则。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6. 相和歌
【答案】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7. 三分损益十二律
【答案】三分损益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生律过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204音分)和小半音(90音分)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十二律产生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己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8. 曾侯乙墓编钟
【答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山我国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丁实证资料。
二、简答题
9.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元代文人地位极为低下,许多汉族、契丹、女真等族的文人流落民间,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特殊的社会环境,使杂剧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元杂剧在剧本结构、宫调体制、表演程式等方面较宋金时期更为完备和成熟。在元杂剧高度发展的同时,散曲也广为流行,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10.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音乐思想。
【答案】墨家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其思想在《非乐》篇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不仅劳民伤财,多了还有亡国之危。儒家宣称音乐能消饵祸端,使国家昌盛的观点,墨子则针锋相对的指出:音乐不能解决当时的三大问题一一老百姓没有食物、缺乏衣物、没有休息时间。此外,音乐不能使骗子停止欺诈,不能使强者停止欺凌弱小,不能消除战争。墨家的观点代表了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以狭隘的功利观点完全否定了音乐活动。
11.简述宋杂剧的演出结构、角色分工与音乐特点。
【答案】(1)演出结构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2)角色分工
宋杂剧的角色己经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五种。“末泥”是主要演员兼作导演,是男主角的称呼; “装旦”即旦角,是女主角的称呼; “副净”常作滑稽表演,“副末”则是与之搭档的角色,两者配合逗眼取乐; “装孤”是扮演官员的角色。从宋杂剧的角色分工可以看出,后世戏曲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此时己经基本形成。
(3)音乐特点
宋杂剧的音乐通常来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武林旧事》中载有宋杂剧剧目名称280个,据王国维考证,“用大曲者一百有三,用法曲者四,用诸宫调者二,用普通词调者三十有五”,由此便可看出宋代杂剧音乐主要来源状况。可惜的是,宋代杂剧的剧本已经全部失传。
12.简述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情况。
【答案】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1978年,这一墓葬共出土乐器125件,使人目睹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状况,是20世纪中国音乐考占的重大发现。125件乐器共包括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排箫2件,笙6件。该墓出十乐器主要集中在墓葬的中室和东室,呈现出正殿和寝宫的排场。中室编钟、编磬排列三面,体现了“诸侯轩悬”的规格。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鼓以及配套的竹木丝弦等乐器,这种乐器组合好似一座奢侈与豪华的地下音乐厅。墓葬东室主要是以琴、瑟为主的轻型乐器,属于琴瑟相合的小型乐器组合。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以编钟最为著名,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音色明亮,每个雨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另外,钟体上有2828字的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