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707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牛河梁
【答案】牛河梁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地带。女神庙、积石冢群、大型女神塑像、玉猪龙等都是牛河梁发掘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发掘对中国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南侧平台上,建筑为半地穴式,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庙址内堆满了神像和动物塑像残块。以大墓为中心的积石冢已发现多处,大墓四周用大型石块叠筑成规则的石墙,周围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积石成坛,出土精美玉器等。
2. 越窑
【答案】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它开创于东汉并在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属春秋时越国旧地,唐时得名越窑。越窑的青瓷釉色美,深受唐时饮茶者的欢迎;唐、五代时越窑所产“秘色瓷”,更是留下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名。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 阙
【答案】阙是古代常设于城池、宫殿、陵墓、祠庙和宅第等建筑群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因而又有阙门一称。阙始于西周,盛行于西汉,唐宋衰落。它一般以石筑成,也有以土坯或砖筑的,亦有木构阙楼。阙的类型可分为独立的双阙和门楼式阙2种。独立的双阙间不设门,上覆屋顶;门楼式的阙是门阙合一,在双阙之间联以单层或多层檐屋,形成门楼。有的阙上还布满雕刻。
4. 埋藏学
【答案】埋藏学又称化石形成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埋藏条件及其产地的形成原因,即研究生物体从死亡到形成化石的全部历史过程。埋藏学的提出使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研究古生物科学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无论是该类生物生活期间或者死亡以后形成化石的全部过程都和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密切有关。
5. 大汶口文化
【答案】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
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另有骨、蚌器。陶器特征明显,以泥质红陶、夹砂红陶为主,也有灰、黑陶、鬵、觚形杯等为典型器,黑陶器十分精致。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发达,发现大量粟和家畜遗存,渔猎经济占一定比例。氏族有公共墓地,中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墓及随葬品悬殊的现象。大汶口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6. 尸乡沟商城
【答案】尸乡沟商城是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它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其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北部宽1215米,中部宽约1120米,南部宽740米。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7. 放射性碳素断代
【答案】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 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8. 对钱
【答案】对钱,又称对文钱、对书钱,是指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其字结构、笔画、肥瘦、方穿、厚薄、重量以及铜色都较一致或相似。其特点是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泉”。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最流行,元以后绝灭。
9. 马面
【答案】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在中国冷兵器时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很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墩台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马面的出现主要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在城墙建制上的反映,它提供了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中原地区已发现马面的最早实例是北魏洛阳城(始筑时间为曹魏西晋,北魏时又重新建筑)。
10.明定陵
【答案】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者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为明十三陵之一,位于陵区中部偏西,大略山下。陵墓于万历十二年(1584)动工,历时六年完成。1956~1958年,夏鼐主持进行发掘。定陵的陵园完全模仿嘉靖皇帝朱厚熘的永陵。墓室在宝城封土下面,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全部用石材垒砌起券。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棺椁置
于后殿棺床上,为一棺一椁。出土有谥册、谥宝、甬等系木制品、以及金、银、玉、瓷等生活用品。
二、简答题
11.元大都考古发现及意义。
【答案】元大都位于明清北京旧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筑城工程大致完成。元大都规模庞大,气势恢弘,是唐长安城以后又一规划完整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1)整体布局
元大都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结构组成,主要宫殿建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外郭城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城墙略长。城墙全部用夯土建成,城外有护城河。大都拥有11座城门,除北面仅设二门外,其余均开三门。外城四角还设有角楼。
①皇城
皇城位于大都城中心偏西南,皇城的中部为连续的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为御苑。太液池西南建有大量的宫殿建筑,北部是兴圣宫,南部是太子宫和隆福宫。
②宫城
宫城在皇城的东部,宫城的东西墙和明清故宫的东西墙相同。元代宫城秉承金制,为前殿后阁的布局,前朝为大明殿,后寝为延春阁。
③居民区
大都的居民区划分得十分整齐,基本建制也称坊。全城设50坊,每个坊内分10个左右间距相等的胡同,每个胡同又通向大街。
④街道系统
大都的街道整齐划一,是我国后期城市的典型代表。城内由九条南北大街和九条东西大街组成,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国中九经九炜”的记载。两条南北大街之间平行等距离地排列着东西向的胡同,出入十分方便。
⑤各类坛庙、衙署
大都城内的各类坛庙、衙署等布置也都很讲究,太庙和社稷坛的安排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规定。各类建筑占地等级分明,一般平民建筑占地不得突破胡同。
⑥大都水系
大都水系是由水利专家郭守敬规划的,其城内水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漕运水系统,由高梁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构成,进京物资可以通过通惠河直抵海子,解决了漕运问题。二是宫苑用水系统,通过金水河将玉泉山水引入太液池,解决了宫苑用水问题。
⑦其他考古发现
另外,近年来考古学者还在元大都城内发现了和义门瓮城城门、水涵洞、下水道等遗迹,以及十佘处建筑基址,包括大型住宅、三合院院落等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