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剩余价值

【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剩余价值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违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大都采用绝对剩余价值方法生产剩余价值,但由于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以及劳动者的斗争不断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受到限制。后来资本家改用相对剩余价值方法来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2. 战时共产主义

【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称“军事共产主义”,是1978年夏至1921年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了打败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军的猖狂进攻所采取的一系列战时公有化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

(1)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管理体制。成立工农国防委员会,负责动员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国防需要和领导全国战时经济工作。该委员会的决定,各级主管部门和机关以及全体公民必须严格执行;

(2)实行经济公有化。至1921年初,全国大工业企业和部分小工业企业均已实现了国有化; 农业方面也大力组织农业公社、国营农场和共耕社等,加快建立公有经济的步伐; 在运输业方面决定将私营铁路收归国有,征用私人内河船舶:在商业方面主要是对批发商业企业实行国有化,扩大国家专卖商品的范围,每个居民加入消费公社,由公社负责供应食品和口用品。1920年关闭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城市的自由市场,取缔了私人商业;

(3)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农民的余粮必须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凡有余粮又拒绝交售者按人民公敌沦处;

(4)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

(5)收缩商品货币关系,推行经济生活实物化;

(6)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7)缩小工资差距,并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度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因采用简

单强制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1920年底,苏维埃政权取得了战争的彻底胜利。1921年春又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恢复经济、克服危机,苏维埃政权决定改行新经济政策。

3. 货币流通

【答案】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货币运动。货币流通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4. 经济发展

【答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除了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等,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较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概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经济发展不包括也不应该包括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社会发展的内容,尽管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对经济发展也存在影响。

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的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总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

5. 资源配置

【答案】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资源配置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某种资源由于存在稀缺性,它被用于甲种用途就小能用于乙种用途,因此各种用途在使用资源不具有排斥性。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计划配制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指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方式,它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

6. 经济制度

【答案】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行为规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经济制度有以下几个层次和几个方面的含义:

(1)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人类社会共有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2)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3)经济制度也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4)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可称为“经济体制”。按照资源配置方式来看,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5)经济制度还可指在一定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或一定的经济组织内所规定或形成的种种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7. 所有权

【答案】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者对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即法律上确认的经济主体对自身所拥有的财产的权利,是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作为法律用语,所有权是指对象的排他胜,一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 作为经济用语,所有权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8. 资本周转

【答案】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周期性循环或再生产过程。当资本循环不是当作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即为资本周转。资本主义生产的日的是资本的增殖。要实现资本的持续增殖,就要不断重复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循环过程。资本周转速度表示资本周转的快慢,它用资本周转次数或资本周转时间来表示。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资本所经历的循环次数。资本周转速度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是不同的,它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一般而言,固定资本所占的比例越高,周转速度就越慢; 流动资本所占的比例越高,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者越长,资本周转就越馒; 二者越短,资本周转就越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和利润有重要影响。就一个年度来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利润总量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二、简答题

9. 简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答案】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