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域
【答案】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2. 火山
【答案】火山是指由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它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弯状喷出物围绕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按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火山喷出口是一条由地球上地幔或岩石圈到地表的管道,大部分物质堆积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气携带到高处而扩散到几百或几千公里外的地方。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的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但火山地质、火山地形及后火山作用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的火山土壤,也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益处。
3. 温带草原
【答案】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山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具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 ,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
4. 自然环境
【答案】自然环境是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5. 潜水
【答案】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基岩表层裂隙带或灰岩溶洞中,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地表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其他地下水,它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但易受污染。
6. 土壤腐殖质
【答案】土壤腐殖质是指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7. 岩相
【答案】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岩相一般分为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三大类。岩相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通过沉积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构造运动的特征与性质。
8. 土壤肥力
【答案】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它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①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②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二、分析题
9. 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
①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
②为了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扼性原则,则采用类型制图和顺序划分与合并法; ③为了贯彻综合性原则,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④为贯彻主导因素原则,采用了主导标志法。
这些方法在区划工作过程中是交替使用、相互补充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
(2)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划分,二是自下而上的合并法。
①顺序划分法一一“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 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而划出主导标志→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 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 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一一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
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②合并法一一“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a. 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 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c. 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10.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定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而保持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即使在卜述影响改变后,也会回到它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即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其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2)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
①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完善、信息越畅通。
②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各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完整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生态系统结构完善就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正常运行。当食物网中的某个环节受损,将使生态平衡失调,甚至使生态系统崩溃。
③环境等非生物因子的稳定
生态系统结构的完善不仅受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等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只有在稳定的外界环境下,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
11.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案】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还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之所以有气候差异,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有辐射因了,大气环流和地表性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