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实践是( )。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答案】B

【解析】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性的物质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具有感性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 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 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答案】A

【解析】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构成社会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因此,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答案】C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的根源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剥削无产阶级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上都没有根本的对立。在职业分工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异也不是很明显。唯一能够将二者区分开的是经济方面的利益。

4. 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 )。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生产劳动

D. 社会意识

【答案】C

【解析】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和自然的纽带,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5.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答案】D

【解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特殊性中包舍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6.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全面性

D. 真理具有相对性

【答案】D

【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是具体的、近似的。真理的相对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①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总是对无限世界的一部分或一些片一段的接近或符合; ②对仟何具体事物的正确把握总是近似的,即只是对它的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符合。因此,由于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 )。

A. 物质一元论

B. 意识一元论

C. 物质、意识相互平行的二元论

D. 以物质观点为前提的物质、意识二元论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一元论的。

8.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

A. 先验论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 经验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人能够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马克思这段话就是说明了“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客体是( )。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 在人的活动之外存在的一切事物

D.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答案】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活动包括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三个要素。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领域、被主体所把握的客观对象。客体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

10.“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 )。

A. 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 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