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案】(1)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
②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
③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总之,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而且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
(1)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一阶段(15世纪后半期~8世纪末)
这一时期,数学成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根据,实验方法得到确定,近代的生产本身成为自然科学的工艺学运用。这些成就不仅推翻了传统的自然观念,沉重地打击了神学世界观和蒙昧主义,而且极大地推进了近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变革。
(2)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二阶段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的学科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它们的创立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沉重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随着自然科学的这种重大发展,改变唯物主义形态的历史仟务被提上日程,从而使“三大发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3. 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
【答案】马克思主义以彻底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对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作出了合理的理解。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在自然界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前提,即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生物的这种反映能力和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最初的低级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动物的刺激感应性,而后是脊椎动物的感觉,再来是高级哺乳动物的动物心理,其进一步发展到灵长目的类人猿,就达到了动物反映能力的最高水平即产生了意识的萌芽。这说明了人的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一样,是同自然界合乎规律的长期演化发展方向相联系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是感觉产生的主要物质基础。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的发生,离不开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形态的形成。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信息通过耳、眼、鼻、舌、身各感官转化为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把兴奋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活动,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绪等意识活动。
③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工具系统的使用和不断发展。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客观世界,必须达到对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掌握,这就需要有一种高于动物心理的、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的参与。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促进大脑组织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加强,意识就通过劳动在从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产生了出来。
④语言是意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类意识或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得以可能的存在形式。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是一种共同的活动,需要人们之间互相交流。语言的产生使人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并使人的思想能够互相交流。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推动力。
(4)意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理解和规定,认为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是意识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上深刻地揭示了意识的本质是在客观性基础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它既反对夸大意识形式主观性而否定意识内容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定意识的主观性而导致抹杀物质与意识区别的庸俗唯物主义,反对忽视意识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4. 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在认识论上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是对立的。
(1)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都坚持可知论,肯定人能正确反映世界。彻底的唯心主义坚持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可知论有原则的区别。在这些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本
质上是精神,精神认识世界,即精神的自我认识。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并不直接否认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但它回避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例如:英国哲学家休漠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感觉,但是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3)不可知论怀疑人的认识能力,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所以一直受到旧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的批判。但是他们对不可知论的批判都是不深刻的,没有对不可知论做出令人信服的驳斥。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实践之所以成为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上只存在现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5. 如何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正确发挥,是以能否遵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人们如果根本无视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作用,不仅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注定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2)要认识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6. 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伟大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把人类社会从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
(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群众,无偿地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有时甚至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劳动群众无法生活下去,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被剥削阶级只有起来反抗,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