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教育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产品经营
【答案】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学校产品经营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学校产品经营的基础是学校资产;②现有的学校资产在学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③学校产品经营的核心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决定培养什么、培养多少、如何培养;④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学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2. 消费结构
【答案】消费结构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人们消费支出中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消费)的比例关系。按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不同层次,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三者比例构成消费结构。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消费资料分为吃、穿、住、用、行等,它们之间的比例构成消费结构。决定消费结构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决定人们的消费需求,各类消费资料的数量、范围、种类和比例。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直接影响消费结构的则是产业结构,它直接影响着实物形式的消费资料构成。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及二者的结合——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从分配方面决定着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生存资料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比重逐步上升。吃的比重下降,穿、用、住、行的比重上升。对教育的需求是人们消费需求中的发展需求。教育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3. 教育经济学
【答案】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立并计算出具体数理模式和数量指标。
二、简答题
4. 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步骤是什么?
【答案】劳动简化比(简化系数)计算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由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方法。
一般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计算的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这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
第二步,确定使用劳动简化比的尺度或媒介,计算出劳动简化比的具体数值。确定劳动简化比的尺度和媒介主要有:①以劳动者工资为媒介;②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程度)为尺度;③以劳动者受教育的学习费用为标准;④以劳动者教育程度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
第三步,计算基期和报告期平均简化比并列表统计详细数值。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劳动简化比=(以某种尺度简化出的劳动简化比×受各级各类教育劳动者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百分比)
第四步,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计算公式为:
劳动力总数×平均劳动简化比-实际劳动力总数
第五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増长的贡献。
绝对值公式:贡献率=国民收入增长额×报告期对国民收入的比率
5. 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阐明教育劳动的性质。
【答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教育劳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性质:
(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所谓特殊的使用价值就是只提供活动性服务,而且这种活动直接加入生产过程,是生产上非有不可的一种劳动。
(2)教育劳动是一种具有间接生产性的劳动。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因此,教育劳动的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能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
6. 从微观与宏观层面具体说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答案】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宏观层面分析,即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分析,即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
7. 结合实际说明教育在科学技术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教育在科学技术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继承性。传递、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成果,是科学本身发展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教学,使人类先前所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得以世代相传,为新的科学发明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育还要不断发展科学,再生产新的科学,创造和开拓新的科学领域。例如,据有关材料介绍,美国大部分的科学研究单位和课题都在名牌大学里,美国许多新的科研成果是在高等院校取得的。以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为例,这里有半导体公司,专门从事生产先进的集成电路微型硅片、电脑和软件,在全世界半导体市场贸易额中,硅谷约占五分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重要原因就是凭借斯坦福大学及研究院的科研力量,其中有些公司就是学院科研人员创办的,并且获得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
(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工艺学,可以使手工工具转化为机器,完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现实中许多情况都说明了这一问题。例如,从国外引进一批新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国内技术力量有限,不会使用新机器,不懂新技术。这样实际上科学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的一般条件,没有形成直接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创办的一个短期技术教育培训班,使许多人很快地就学会使用和推广,使已有的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投入生产过程,就可以直接提高劳动生产力。
(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
教育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并进行传递的过程。同时在传递过程中又有科学的讲授、传递方法和手段,因此效率比较高。所以说教育是科学知识传递和再生产的有效形式,通过教育可以大大缩短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目前世界各国特别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因为高等专业技术教育是再生产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它起着发展科学、推广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机构内有许多科研单位,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它本身就是传递科学知识的场所,具有较好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具有一支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科学研究并且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师资队伍。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内系科专业和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术和科研空气也很浓厚,再加之科研与教学可以相互促进,因此十分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把高校办成教学、科研中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了各项政策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其在科学技术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