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9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二”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2.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3. 坐商

【答案】坐商是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商业行为。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无论是市声、敲击物,还是幌子、匾牌、商标、广告,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采用各种方式给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商业民俗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和总结的经验。

4. 巫术

【答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5. 分胙

【答案】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中国古代的分胜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分昨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6.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二、简答题

7. 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我国各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综观其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

①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大都产生于近现代社会,多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和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斗争生活。歌颂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即反对封建礼教对纯真爱情的束缚与戕害,是我国民间叙事长诗的两大常见主题。这是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特征。

②民间叙事长诗中最多的篇章是以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的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迫害、争取婚姻自主为主题的。

(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①民间叙事长诗多以歌唱形式流传,叙述曲折悲欢离合的故事,必带上歌者喜怒哀乐的情感,这就形成了叙事长诗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民间叙事长诗大都要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故事情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具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②民间叙事长诗注重叙述故事,在叙述中融入歌者浓烈的情感。随着故事中悲欢离合情节的展开,自然流露出歌者的喜怒哀乐。民间叙事长诗的叙事语言、结构安排、表现方法等,都体现了这种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既具叙事性,也具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

(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①民间叙事长诗注重塑造人物形象

民间叙事长诗最引人注目和最具魅力之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那些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众美好理想追求的诗意般的人物形象。如嘎达梅林、阿诗玛、黄黛琛、召树屯、仰阿莎、娥并、桑洛等,都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人物形象

②民间叙事长诗注重用诗歌的表现方法

民间叙事长诗多用民众熟悉的美好的事物来构成比喻,并用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塑造优美动人的具有诗意的人物形象,使其更加亲切可爱、优美动人。如《娥并与桑洛》用比喻描写娥并的美貌,这些夸张和侧面衬托,比实际正面描写更能表现人物的美丽与魅力。

8. 列举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

【答案】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因此这类民俗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

(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在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性质的古籍和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许多谚语里还能窥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 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超自然神灵。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可以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这是我国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这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有些地区,正月初十忌风,可以攘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等等。

(5)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占主导经济成分的社会里,祭天,祭祖,祭山川、土地之神,是农事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禁食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这类习俗逐渐淡化。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这些习俗世代相沿,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它既可以起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作用; 又成为农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