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9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堪舆

【答案】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 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小小影响。

2. 仪礼歌

【答案】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攘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的歌曲。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3.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4.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5.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6. 道情

【答案】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称作“道情”。清代晚期,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等曲调为唱腔,吸收了梆子戏的一些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等,逐步形成表演故事的道情戏。其内容多取材于道教故事,以劝善布道为目的,也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公案戏。按其流布地区,山西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等,陕西有陕南道情、关中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肃有陇东道情,山东有渔鼓戏、八仙戏等。道情戏早期多以皮影表演或坐班清唱,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搬上舞台,如陇东道情由皮影而发展为陇剧。

二、简答题

7. 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答案】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在考察各种节俗活动的成因时,不能离开这个视点。在传统节俗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其间,然而,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可以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旱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灵魂崇拜促进节口习俗的产生

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生前为善者,死后亦成善鬼。家中的尊长死后,能成为家族或家庭的保护神,因此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这便是上古的祖先崇拜。殷周时代,祖先崇拜的祭祀相当频繁,祖庙建筑名目甚多。春秋战国以后,儒家伦理文化给原始的祖先崇拜增添了新的动力。“事死如事生”、“慎终追远”遂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社会生活的伦理原则。汉以后,岁节祭祖已成定例。新春伊始,祈望先祖保佑新一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 新谷登场,第一刀新穗用来祀天祭祖,以答谢祖宗的眷顾之恩; 岁暮天寒,不忘给祖宗捎去御寒的冬衣; 年尽岁除,更不忘把先祖请回与家人团聚。节日中的祭祖习俗,使血亲家族内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成为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2)节日习俗强化了灵魂崇拜观念

除了善灵和祖灵以外,人们认为,那些死于非命、中道而天的非正常死亡者,死后会变成恶鬼或散祟,加害于人。《搜神记》卷十六载:“昔领项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 一居若水为蛆烟鬼; 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为了使厉鬼不害人,古人想出了种种办法:或敬而远之、或退而避之、或驱而赶之。七月十五于旷野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撰施粥,为的是追荐各路孤魂野鬼,使其有所归而不为厉。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饮雄黄酒、戴长命缕,重九登高等俗,均有避邪消灾之意。至于年节燃放爆竹、击鼓驱摊、去秽送穷、更换桃符等俗,则都是对鬼魅的一种强力驱除,显示出人的护生态度。

总之,原始信仰(包括灵魂崇拜在内)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日习俗形成的原发动因。

8. 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特征?

【答案】民间故事在内容上的特征主要有:

(1)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故事主要借助一些古老的、初级形态的幻想,突出“人为万物之灵”,在自然界压力面前的克敌制胜、无坚不摧的豪迈气概; 同时,也表现人类对大自然所持有的神秘、崇拜等复杂情感以及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亲和关系。

(2)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①在许多故事中,人们仍然以“超现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然而却是超阶段的幻想,来表现他们对封建统治者和压迫剥削者的反抗与斗争,抒发他们不满现状、渴望变革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②以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来隐喻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表现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斗争,或者借自然界中的动物争斗、弱肉强食来影射人类社会生活的故事有多种类型。

③在漫长的阶级社会这一历史时段中,民间还有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是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追求及精神意愿的。这部分故事仍然带有超自然的性质,往往通过神奇的幻想情节,来表现贫困善良的人们终能获得幸福,恶人和贪心人终会受到惩罚。

(3)立足现实,表现世间百态

民间故事中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故事中,有相当数量的内容是表现人性的善恶及社会道德伦理的。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阶级社会关系的故事中,也寓含有一定的道德伦理主题。

9. 简述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主要现点。

【答案】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其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