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24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草学

【答案】本草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因古代药物学著作多称“本草”,故有此称。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之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取、保存、加工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后世的本草学著作中,除药物知识外,还附载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西汉末期,“本草”之词出现。从这时起,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物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东汉时期出现了现知的最早专著——《神农本草经》。此后,本草之学发展迅速,六朝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划时代的代表作品; 唐代朝廷颁布《新修本草》,有“药典”之称; 宋代官方多次修订本草,其中以《证类本草》最为知名;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耗尽毕生精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被后人称之为药物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2.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鸟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3.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4. 《新约》

【答案】《新约》是基督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新约与旧约恰成对比(即摩西之约),因为旧约不能在人的心里产生公义。基督教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新旧约以耶稣出生为界限。

《新约》据传是耶稣使徒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汇编。《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最初用希腊文写成。《新约》全书由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 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

5. 过渡礼仪

【答案】过渡礼仪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的礼节性活动。一般用来表示某一个体已经脱离某一社会地位,但仍未获得许可进入下一地位的过程。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一面的意义。过渡礼仪山法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范·热纳首次提出。很多过渡礼仪是生命的生物学转折点,如出生、成年、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 另外一些庆祝活动则是文化性地位变化的过渡礼仪,如某人加入某一团体。范·热纳的理论提供了过渡礼仪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并且注重社会分类和社会地位转变的研究。范·热纳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这部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

6. AT 分类法

【答案】A T 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的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一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 T 分类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7. 二次葬

【答案】“二次葬”是指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又称瓮葬、拾骨葬,。此类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死者过世后,其家人会先将尸体草草掩理,待一段时间后(两年到十年不等),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白酒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屈体放入陶瓮,另外找片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己久,这种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壮族等。二次葬盛行是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和对最先的崇拜所致。

8. 仪礼歌

【答案】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攘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的歌曲。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

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二、简答题

9. 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着人作为人的出现而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分工而分化。

新时期我国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

(1)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

(2)作品的内容,己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品类繁多,其中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都可堪称瑰宝,它们在长期的农耕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而为传统民间文学奠定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即使是在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仍可以接受来自社会生活快速变化的种种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内容、形式、特点等,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大环境和文学大背景。

10.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传承和变异构成了民俗传播的主要脉络,传承和变异同时进行,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异。因而,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1)民俗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便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此外,民俗文化的传承,常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社会变革如果不和观念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俗文化也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其中有些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 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补充和完善,一直传承至今。例如,农历五月初五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最初亦属驱疫逐魅的活动之二。自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