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19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2. 民俗工具论

【答案】民俗工具论是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启蒙民俗思想。他们把民俗作工具,去反思政体,开化民智和从事补救社会弊病的工作。他们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俗都是通过神话传说来叙述的; 在中国,民俗中包含着产生本国的人种、群体、家族、道德、政治、宗教和国体的诸种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和情感因素等,要了解这些因素的由来,就必须认识本国的民俗。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成员还依赖于民俗,“自别其众于余众”,井且是中国自强图新的一种基础。但中国晚清社会的积贫积弱,也要从国民的陋俗上挖根源。改良派不主张推翻专制统治,他们对待民俗的态度,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种思想给他们的民俗工具论带来了局限。但由于他们的米苏理论评价和相关活动,跟他们对国事的忧愤和对变法的热心宣传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3. 神话学派

【答案】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4. 传说

【答案】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

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②地方传说。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占代神抵、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 ③史事传说。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5.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6.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二”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二、简答题

7. 以节日时的祖先祭祀为例,分析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答案】以节日时的祖先祭祀为例,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按夏历算,则在二月上半月内。这个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俗谚百:“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与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年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冬月初一、冬至等节。或庙祭、或墓祭、或洒扫焚香、或望空察祝。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

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 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被焚事联系在一起,但禁火日期只说是在五月五日。魏晋之时,始将寒食节定在清明前一两日。东晋陆翔的《邺中记》百:“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粮是也。”到唐代,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正式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此后,寒食、清明祭扫坟墓的习俗就合二而一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隆宗重嗣的传统习俗,在清明节表现得分外集中而动人。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除祭扫父母坟墓外,人们还到烈士陵园扫墓,怀念先烈业绩,以示悼念。除扫墓之外,清明节民间还有戴柳、踏青、游春等习俗。古代,山于寒食禁火,火种熄灭,于是引出了清明节钻榆柳取“新火”、传“新火”以及沿门插柳、戴柳的习俗,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此外,古来还有二月上巳日踏青、拔楔习俗。是日临水洗濯拔除,踏青游春,文人雅士有“曲水流筋”之戏,青年男女则野外郊游:狂欢不禁。因上巳日与清明日很近,诸多游乐活动贯串其间。演成清明前后的春游热潮。清明日,人们扫墓之余,亦在郊外聚会冷餐,尽兴游乐:荡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斗鸡,有些地区还伴有大型庙会、娱乐表演活动……热烈奔放的游乐气氛,与大自然的无限生机相融互感,作为一种深层的生命意识,积淀在清明节的风俗之中,代代流传。直到今天,清明节依然是我国民间十分重视的节日。

8. 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传统岁时节日

①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②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称为“元宵节”; 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道教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③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按夏历算,则在三月上半月内。这个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俗谚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己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