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Static Equilibrium and Dynamic Equilibrium)
【答案】静态平衡指国际收支在每一统计期内达到平衡。其特点是:①目标单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 ②国际收支平衡是国际经济交易的数额的对比平衡; ③静态平衡能使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差额或最小差额,不会使一国经济发生大的波动。由于具有这些特点,静态平衡成为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方式。但实际上,一国国际收支不可能永远保持静态平衡。国际收支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全过程,收支平衡只是暂时的,不平衡却是长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静态平衡是不存在的。动态平衡不强调以年末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平衡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实现或要求达到的均衡状态或过程。其特点为:①根据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需要,确定若干年为平衡期; ②动态平衡以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为一个基本目标,同时还以国民经济增长为另一个基本目标。这两个目标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比较灵活的双重目标的方式; ③动态平衡在实现其双重目标的过程中,根据一国的具体情况,允许出现不平衡,待经济实力增强后,再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④动态平衡在计划期内随着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差额,因而对一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有密切关系,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动态平衡是静态平衡的汇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国家在考虑国际收支平衡时,以静态平衡为主,兼用动态平衡,即采用两种平衡来计划国际收支的平衡。
2. 直接信用控制
【答案】直接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主要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及开办特种存款等。
利率最高限额是规定商业银行对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目的在于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竞相吸引存款,以及为了取得高回报在资产运用方面承担过高的风险。信用分配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额。流动性比率即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率,与收益率成反比; 限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目的是为了限制其信用扩张。直接干预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如直接限制放款额度、规定各家银行的放款或投资范围等。开办特别存款实际上是特定条件下中央银行为紧缩货币供应量,限制信用进一步扩张而对商业银行采取的特别存款措施。
直接信用控制这一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比较直接和明显,但容易造成效率损失,只适宜于在特殊环境下或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使用。
3. 预防性需求
【答案】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也是同收入成正比的。但是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不考虑利率变动的影响,与现实情况不符。在考虑了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后,惠伦等人论证了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为利率的减函数,惠伦模型最有代表,他假设有3个影响因素: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与支出的平均和变化情况。即
正相关,与利率r 负相关。
,
即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与非流动性成本b
二、计算题
4. 某债券面额为1000元,5年期,票面利率为10%,以950元的发行价向全社会公开发行。某投资者认购后持至第三年末以995元的市价出售,则该债券的持有期收益率是多少?
【答案】持有期收益率是指买入债券后持有一段时间,又在债券到期前将其出售而得到的收益率。它包括持有债券期间的利息收入和资本损益。
它的计算公式是:持有期收益率={债券年利息+(债券卖出价-债券买入价)÷持有年限}÷债券买入价×100%
故该债券的持有期收益率={1000×10%+(995-950)/3}=950×100%=12.11%。
三、简答题
5. 简述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
【答案】(i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在货币经济中,经济主体对未来通货膨胀率进行的估计。理论上看,预期形成主要由两种假设:①适应性预期假设。根据前期实际通货膨胀率及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差值做出,所运用信息均为以前各期的信息。②理性预期假设。经济主体利用但前所能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通货膨胀预期。
(a )通货膨胀预期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力一面:
第一,通货膨胀预期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
①通货膨胀被预期到的程度越大,通货膨胀对预期经济变量的作用就越小,即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因素,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
②通货膨胀预期构成对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差异,实际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名义利率则是手持货币的机会成本,因而通货膨胀预期将直接影响货币需求以及资本积累,从而成为宏观经济变量均衡的一个决定因素。
第二,通货膨胀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
①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工资率变动(上升)滞后过程的缩短和积累能力的削弱。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加强了对未来经济变动的预期。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随着通货膨胀现象的持续存在,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口益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并支配和调整着其自身的其他经济行为。最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途径使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尽可能跟上价格上涨的速度,所谓的“货币工资指数化”是其最规范、最典型的表现。
就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助于资金(资本)积累而言,如果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工资率上升的时滞过程很短,并且特别是当货币工资一旦上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价格上涨率之和时,那么,通货膨胀就难以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
②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导致发生临时性的过度购买行为。
如果说通货膨胀预期导致的货币工资率变动(上升)滞后过程的缩短,是通过影响后续生产能力来削弱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话,那么,通货膨胀预期所引起的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的过度购买,则是通过经济的波动来抵消通货膨胀所可能带来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的。
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家庭(消费者)经济会存在过度购买行为。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被预期继续存在并有可能加速的情况下,企业做出的反应是增加存货,使其超过正常的存货量。企业这种不断增加存货的目的在于保证在通货膨胀率下跌之前,按预期的比现时价格高得多的价格出售产品,以得到大量利润这种预期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出了鼓励某些企业增加存货以外,还可能鼓励他们扩大用于购买新工厂设备的费用,是以这样的预期为前提的:借贷成本和生常资料(投资品)买价在以后若干年会不断上涨。
受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消费者也会加入到这种过度购买的浪潮中。当然,他们并不会像企业那样大量购买和保持可以用于在出售的产品和存货,而是积存耐用消费品和不易腐烂的商品,这种积存通常远远超过正常水平。
由通货膨胀预期引起的过度购买,虽然会短暂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但是,由此引起的经济过程的调整,肯定会导致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减速和市场“疲软”现象的出现。如果过度购买行为特别严重,那么下一轮经济增长就不仅仅是减速,而是严重的衰退。持续性的过度购买,是以持续性的过度货币供给为前提的。在现实经济中,货币当局不可能持续的满足企业的这种过度的货币需求。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它会减少以至拒绝为满足这种货币需求而给予的贷款。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企业不可能连续筹措到他们力求积累的存货额所需要的全部货币资金。这就是说,过度购买肯定是一个非持久的过程,过度购买行为的结束,意味着大规模增加存货的结束和存货减少的开始。随着存货的减少,通货膨胀会有所抑制,价格上涨的速度会放慢,这时经济的减速将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严重时,会出现经济的停滞和衰退。
所以,通货膨胀即使能带来短期经济增长效应,那也会被后续的经济滑坡所抵消。
6. 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答案】商定银行具有特定的经营活动内容和职能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1)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再通过贷款或投资方式将这些货币资本提供给经营产业的资本家使用,银行成为货币资本贷出者与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
(2)允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通过为各个资本家开立账户,允当资本家之间货币结算与
货币收付的中间人。在这里,银行是以资本家的账户和出纳的资格出现的。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