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概论复试@复试参考书目@适用院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词义的扩大
【答案】词义的扩大是指一个词的词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的词义演变现象。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墨水”原来只指作为书写工具的黑色液体,现在则指各种颜色的这种液体。
2. 音位文字
【答案】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中的一种。它是表音文字根据其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的更小的类。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3. 亲属语言
【答案】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亲属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关系。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称为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壮语、苗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4. 音质
【答案】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又称为音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包括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了解音质的详细情况和它在语言中的作用,这是语音研究的首要任务。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答案】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称作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依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把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等。语系是分出来的最大的类。同一个语系之下可以分出若干语族,同一个语族之下可以分出若干语支,有时甚至于还可以在语支之下再分出若干语群。同一个语群之内的不同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最亲,语言要素或语言成分间的共同点也最多。同一个语支之内的不同语群间的亲属关系次之,同一个语族之内的不同语支间的亲属关系又次之,同一个语系之内的不同语族间的亲属关系最疏,语言要
素或语言成分间的共同点也最少。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来源,没有亲属关系,因之,也就是非亲属语言。
6. 语言词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不同语言的词汇是不同的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1)什么样的意义与什么样的语音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的词汇中是不同的。
(2)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也可以有几个意义。
(3)甲语言中用一个词来标志的一定范围的事物,在乙语言中却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别标志; 反过来,其中乙语言的一个词所标志的事物在甲语言中却要用词的组合来标志。
7. 什么是词素?
【答案】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必须是包含有意义的,同时,词素必须是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它不可能被分割成几个包含有意义的单位。
8. 什么是语言的规范化工作?
【答案】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那些分歧或是馄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这就是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9. 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 它们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表现:语言间相互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间语言成分的吸收、结构规则的模仿、在另一种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一些新的语言成分以及某一个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民族的语言,等等。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在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的地区特别容易发生。
(2)作用:语言成分的相互吸收是语言间相互影响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的情形,每一种语言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外来成分,其中包括外来的词、外来的音位、音节、构词词素和句子结构的规则等等。这些外来的东西一经吸收之后就逐渐成为本语言中自己的东西。这是丰富语言的一条途径。
10.各种语言的语法的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案】各种语言语法的发展的共同特点有:
(1)语法中的任何演变都是缓慢的。新的语法成分的产生,或旧的语法成分的演变和消失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更不用说整个语法系统的发展了。
(2)语法的发展都有某种共同的趋向,即都是向着愈益精密和完善的方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规则,并且不断地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语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巨大成果,所以,语法必然向着愈益精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11.分析下列句子是如何表达句法关系的:
俄语:(我喜欢中国音乐)
(他喜欢俄罗斯音乐)
英语: I get up at 60'clock.(我六点起床)
He gets up at7 0'clock.(他七点起床)
【答案】上面的句子是通过词的构形形态来表示句法结构的,即各句的动词形态根据主语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12.语言和思维是一回事吗?
【答案】不是。语言和思维相依为命,彼此不能分离。它们都是社会现象,但都不是上屑建筑,都没有阶级性。它们的活动范围都非常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产到基础,从基础到上层建筑。但是不能把语言和思维混为一谈。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13.请解释语法成分、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形态、语法手段等术语的含义。
【答案】(1)语法成分:语法的功能单位即句子成分,也称作语法成分。是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2)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至于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一式和功能的。
(3)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记,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语法形式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及各种语音形式。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4)形态:指词与词组合时间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5)语法手段: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或物质手段的类型,是从语法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14.文字对语言有什么影响?
【答案】(1)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可以把语言成分记录下来,一发即逝的现象可以变成固定的形体。这样一来,想对它进行锤炼、整理就很方便了。有些语言成分在口语中消失了,还可以保留在文字裹,若干年以后也还可以“复苏”,重新被人使用(当然含义可能变动)。
(2)有了文字以后,语言中便增添了书面语这一非常重要的存在形式。文字出现之后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密,人们在按照语言发展规律促进其发展方面,也越来越自觉了。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