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概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词义的扩大

【答案】词义的扩大是指一个词的词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的词义演变现象。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墨水”原来只指作为书写工具的黑色液体,现在则指各种颜色的这种液体。

2. 元音

【答案】元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又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如a 、o 、e 、i 、u 等。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 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声带颤动。元音的发音特点是:①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震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因而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 ②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 ③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每个元音的音质取决于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

3. 音位变体

【答案】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音位与音位变自由变体”两种。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必然变体”; 自由变,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习惯变体”。

4. 词语的替换

【答案】词语的替换是指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词语演变现象。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体禄”,包括“体米”和“体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获取工作报酬的方式起了变化,这些词语就弃之不用了,代之而起的是“薪水”一词,而“薪水”后来又被“工资”所替换。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

二、简答题

5. 语言与言语有什么区别? 二者有什么关系?

【答案】(1)语言与言语区别

言语不同于语言。运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不见得有同样的言语。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话都是由某种语言的词按照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它也有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但它毕竟不是这种语言本身,而说话(或写作)即运用语言的行为当然也不就是语言。

(2)语言与言语关系

语言舆言语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言语是对特定的语言的具体运用。另一方面,没有言语,就无语言,因为语言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言语当中。研究语言必须从观察言语着手,必须注意言语中表现的大量的普遍的语言事实。

6. 什么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语言中有这样一些词,它们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例如日常接触的自然现象、人的器官和肢体、亲属、方位和时令、数目、某些劳动工具以及与日常言行有关的现象等等。这些词大多是属于基本词汇的。属于基本词汇的词称为基本词。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稳固和构词能力强的特点。

7. 怎样证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答案】(1)可以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关系以及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语言中的语音与语义怎样结合成特定的语言成分都是社会习惯所使然,都是约定俗成的。不但语言成分中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中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一套词汇,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一套语法,也都是约定俗成的。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语言,就是不同的社会集体各自约定俗成的结果。

(2)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也可以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语言对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8. 语言的音位系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语言中的音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处在相互的对立和联系之中,构成一个系统。音位系统的内容包括:(1)它的全部的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2)每个音位常见的变体,以及其中的条件变体的出现条件,(3)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4)音位与音位的组合规则。

9. 人的祖先为什么可能创造语言?

【答案】劳动不但使正在形成中的人需要用语言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劳动又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它是使原始的人能够具备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的决定因素。

(1)劳动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改进,使原始人能够具备语言所必需的声音材料。

(2)劳动促进了人类思维的产生,使语言所必需的意义要素得以形成。

10.请说明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人类思维的日益精密,人类认识能力的日益加强,首先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同时也得力于语言。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一方面是掌握和运用人类己经得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获取前人还没有获得的知识: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来说,语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思维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 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些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广泛交流。总而言之,有了语言,个人知识才能成为集体的财产,前代人的知识才能作为宝贵的遗产而传给后代,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11.举例说明长短音区别意义的作用。

【答案】音的长短在语言里也有作用。但语言中,重要的小在音的实际长度,而在这个音和别的音比较起来是长些还是短些。元音和辅音都有长短的分别,例如英语“heed" (注意)中的元音要比"hid" (藏)中的元音长,"sin" (罪)中最后的辅音要比"seen" (看见)中最后的辅音长。但通常起作用的是元音的长短。

12.思维有哪些类型? 它们与语言是什么关系?

【答案】(1)思维的类型

思维一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

①动作思维。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时,通过对现场情景的直观感知,来控制和调整动作的思维。这种思维所凭借的思维工具是现场情景。

②形象思维。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并对这种意象进行想象等加工处理的思维。形象思维所凭借的思维工具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反映之后所呈现的形象。

③抽象思维。是运用某些抽象的符号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关系等进行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的思维。抽象思维的工具是抽象符号。其最主要的工具是语言。

(2)思维与语言相互依存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固定和保存思维的成果。抽象思维的成果是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些理性认识的成果主要靠语言固定和储存。即使是形象思维的成果的储存往往也依赖语言。并且思维所产生的成果也需要语言来表达,语言帮助思维工作的同时,又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人的发音器官山哪些部分构成? 它们在发音时各起什么作用? 答: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1)肺、支气管、气管:当肺部收缩或扩张时,能够通过支气管、气管呼出或吸入气流。呼吸的气流是人类发音的原动力。人们在说话时,多半利用呼气来发音,只有少数语言中的某些音是利用吸气发出的。

(2)喉头:喉头的中间有两对薄膜,上面一对是假声带,下面一对是声带。两片声带之间的通路称作声门。当声门闭拢时,气流通过喉头就会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声带在发音中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