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译者的文化身份与译作风貌 -以霍克思和杨宪益为例

关键词:文化身份,主体性,风貌,主观能动性

  摘要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中描写翻译学的兴起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化身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重视对译者的研究。对译者主体性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日趋重要。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译者可以在阐释原文本,决定翻译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个人兴趣、知识构成、社会经验、审美取向和审美创造力、文化修养甚至带有社会性因素的个人信仰构成了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正是译者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彰显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决定了译者理解和翻译原著的态度和方式,并最终决定译作的风貌。译者文化身份不同,其理解和翻译原著的态度和方式也不会相同,因而其译作风貌也就不同。作为中国文化的大百科词典,《红楼梦》文化底蕴浓厚,因此,译者的文化身份对原著的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霍克思和杨宪益的文化身份极具可比性,这为通过比较他们的译本探讨译者文化身份和译作风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本文以译者主体性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分析两位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译作的风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论为:1)译者的文化身份决定译作的最终风貌。2)为特定翻译任务选择译者应当考虑译者的文化身份。3)公正地评价一部译作,要考虑译者的文化身份这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