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深圳大学师范学院949教育心理学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一项典型的儿童前瞻性记忆实验中,先向儿童介绍一个叫嘟嘟的鼹鼠玩偶,并告诉儿童,鼹鼠嘟嘟有很多图片,但它在白天看不到东西,请帮它把这些图片的名字读出来,但是嘟嘟很害怕动物(如牛、羊、猪等), 如果发现了动物的图片,就把它们藏起来,请根据实验任务的描述,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实验中前瞻性记忆的任务是什么?衡量的指标是什么?
(2)该实验属于哪种类型的前瞻记忆实验?
【答案】(1)该实验中前瞻性记忆的任务是让儿童将动物图片藏起来。衡量指标是选择图片的准确率。
(2)此实验属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类型。
2. 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就下图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图(图中A 、B 、C 表示不同的心理发展时期),说明几种需要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图(Maslow , 1954)
【答案】(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个体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个体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渴望与人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并在其群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重、自爱和期望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认可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
③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2)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的关系
①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只有在低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
要才会产生。
②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往往有多种需要,但有一种需要占优势,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婴儿期,生理需要在其行为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青少年期,尊重需要开始占优势;青年中期、晚期,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③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它的作用就逐渐减弱;另一种需要就上升为优势需要,成为人们行为的新的动力。
④新的需要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演进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3. 简述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过程。
【答案】编制心理测验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编制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测量的心理功能是什么,以及测量的用途。
(2)编订测量计划:确定测量覆盖的内容范围,以及在每个内容点上的权重。
(3)编辑测量项目:收集测量资料,选择测量项目的形式,编写测量的项目。
(4)预测与项目分析:通过预测来估计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以进一步筛选项目。
(5)合成测验:选择合适的项目,编排项目并编制复本。
(6)测量的标准化:包括实测内容、实测过程、测量评分和解释测量分数的标准化。
(7)鉴定测量:确定测量的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
(8)编写测量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测量目的,功能,理论依据,测量内容和方法,评分方法,信度,效度等内容。
4. 请简述控制理论的内容并说明成年中期控制策略的特点。
【答案】(1)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
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总是努力想做好一些事情,使得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体就会对其所生存的环境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生当中。
控制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即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的是改变环境的企图,这是人的根本愿望;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应环境并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常常交织在一起,根据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二者会发生相互转换。
(2)成年中期控制策略的特点主要有
①初级控制策略两维模式,从真实性和功能性两个维度确定了不同类型的初级控制策略。真实且功能良好的初级控制,既能提高短期控制,又能促进长期初级控制。这一类型是最理想的初级控制,因为这意味着当前外在目标的成功实现以及长期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如身体力行地尽自己最大努力参与工作。
个体可以通过对行为的目标、预期以及归因进行调整,对事件进行认知重构,从而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帮助恢复自信,整装待发,准备应对下一次的挑战。
②次级控制一般发生在初级控制受阻之后。不同个体采用的次级控制策略会有所区别,这种区别直接影响到个体是否能对初级控制的失败产生有效的缓冲作用。当个体采用功能不良的次级控制时,非但不能起到缓冲补偿作用,反而降低对自我的评价,影响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进而对日后的初级控制产生负面作用。
成年期次级控制策略的范围是十分宽广的,其中包括自我保护性归因(如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目标和激励水平的调整、积极再评价以及向下的社会比较等。总体而言,除非到了特别
,成年期的初级控制水平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而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则贯老的年龄(80岁以后)
穿于整个成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运用更多样、更有效的次级控制来适应环境。
5. 简述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答案】(1)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
(2)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机体因素两大类:
①外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不同的感觉通道的刺激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b. 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会影响到反应时的长短。
c. 刺激物的复杂程度:刺激物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到反应时。
d. 刺激呈现的位置:不同的呈现位置会影响到反应时。
e.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累加会影响到反应时。
f. 其他来自环境和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反应时。
②机体因素包括:机体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等。
6. 胎儿心理机能形成有哪些表现?
【答案】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感觉、思维和记忆方面。
(1)感觉的形成
①视觉
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28周,眼睑打开。胎儿在4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
②听觉
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围末梢感受器至孕24
周完成其正常发育。孕8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
③触压觉
研宄发现,孕2个月起胎儿已经有皮肤感觉。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当。
④嗅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