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637中西哲学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德漠克利特的“原子”
【答案】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 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2. 康德的范畴
【答案】康德的范畴是指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对直观的综合给出的统一概念。康德认为知性表现在判断之中,范畴产生于判断的行为。他根据传统逻辑建立了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对应地建立了范畴表:①量:单一性,复多性,总体性; ②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③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交互性; ④样式: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每一类范畴中,前两个相互对立,第三个则是它们的统
一。这十二个范畴共同形成了思维的基本法则。
3. 造物主
【答案】造物主是柏拉图著作《蒂迈欧篇》中的神圣工匠。该工匠创造了低级的众神、宇宙的灵魂及人类灵魂的不朽部分,而低级的众神又创造出一切物理事物。当造物主创造时,它以形式为其模型,并且在己存在的物质质料的基础上工作,它还必须遵从万物的必然性,以理想地完成其工作。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从虚无中产生万物,造物主是赋予已经存在的质料以现实的形式。
4. 实体
【答案】实体是指神或自然。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体。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 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的实体。斯宾诺莎将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二、简答题
5. 简述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思想。
【答案】洛克说:“心灵在自身中自觉到的东西,或知觉、思想、理智的直接对象,我称之为观念; 那种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我称之为具有这种能力的主体的性质。”洛克将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两类。其观点如下:
(1)两类性的质的观念
从我们关于性质的观念是否与性质本身相似的角度来说,洛克认为:
①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相似,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物体之中; ②我们关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和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它们只是一种在我们心中产生这些感觉的能力。
(2)两类性的质的特点
①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洛克说:“第一种是这样一种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它都绝对不能与物质分开。”“不论是否有任何人的感官知觉到它们,它们都确实存在着。”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这些性质都可以量化,都是经典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洛克肯定第一性的质是“实在的性质”,这就是说,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的对象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识状态为转移。
②第二性的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
物体的能力是客观的、实在的,但它造成的效果却可以是主观的,是那些仅存在于人心之中的观念。换言之,第二性的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第二性的质主要包括颜色、声音、滋味等等。除此之外,洛克认为还有第三性的质。
(3)两类性的质的产生
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物理基础的角度出发,洛克认为,无论第一性的质,还是第二性的质,包括第三性的质,都仅仅是人的心灵的产物,都在物体中有其基础。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它们都是物体的性质。洛克认为我们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由于物体借一种冲击,通过我们的神经或“生命精气”传到大脑,在我们的心灵中产生我们关于那些东西的观念。第二性的质即使只是产生于我们心中的观念,与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我们也还是把第二性的质归于物体,而不是我们的心灵。洛克说,正如割我们肉的运动和因此而产生的“痛苦”的观念是不一样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产生的关于第二性的质也是不一样的。
(4)两类性的质的关系
洛克认为,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可以还原为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虽然只是观念,但产生这一观念的原因却是物体的能力。客观上说,物体只有第一性的质,它的性质也是它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力是否与它所产生的观念相符合。物体的能力是原因,是客观的; 能力造成的观念是结果,是主观的。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造成的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结果和原因之间的符合。当物体的第一性的质与它所造成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不相符合时,主观与客观、结果与原因不相符合,但是,两者之间有对应关系; 并且,这种对应不是主观任意的关系,而是可以用机械论解释的因果关系。
6.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时间概念的分析。
【答案】(1)定义
他认为时间是“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依先后而定”指均匀计数的方式。“运动的数目”指按此方式衡量运动所得到的一个个数目,即“现在”的系列。
(2)特性
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时间的间断性表现在“现在”的前后之分,连续性表现为“现在”的均匀延续。他认为“现在”是能被计数的先后数目,现在作为存在是同一的,但又不是同一的,因为现在在计数过程中有先后之分。
(3)意义
他第一次把时间的单元分析为“现在”,把时间看作是由“现在”所构成的连续的系列。他的时间观,比较完美地解释了时间的均匀流动性,前后不可逆性,可分割的间断性和不停驻的连续性等特点,对西方人的时间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7.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
【答案】(1)感觉的分类
①亚里士多德将感觉分为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五类简单活动,每一类活动都与一个感官相对应,感觉就是感官的运动;
②通觉把五类简单感觉活动统一起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a. 他认为简单感觉是相通的,那么必定有一种活动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觉伴随着每一种简单感觉,因此,这五类简单感觉活动才能相统一;
b. 他认为与通觉相应的感官是心脏。因为“心脏是血液的源泉和首先出现的场所”,他观察到凡有感觉活动的器官都有血液,而血液来自心脏的运动,心脏在供给感官血液的同时传递着通觉,把各个感官产生的感觉统一起来。所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2)感觉运动一一蜡块说
①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蜡块说。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如果没有外在对象的作用,我们就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因此,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则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这一接受过程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感官本身也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它的质料是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形式是一种现实性或活动,即感觉活动。
②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感觉内容是外在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可感事物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可感形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