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705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养老保险
【答案】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项目,显然具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和一般特征,但与劳动者面临的失业、疾病、工伤及其他社会风险相比,作为以化解老年风险为己仟的制度安排,养老保险的特征更为显著,它可以概括为普遍需求、地位特殊、长期性、管理复杂等。
2. 社会保障预算
【答案】社会保障预算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由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组成。社会保障预算收入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筹集的社会保障资金,包括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其他收入。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对干部、职工等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自然灾害致使生活遇到障碍时,为保证其基本生活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3. 军人保障基金
【答案】军人保障基金是为实施军人社会保障而筹集积累的资金,它包括优抚基金、安置基金、军人保险基金等。其中:优抚基金是指国家和社会筹集的、用于保障法定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和褒扬军人、抚恤军烈属等的特殊社会保障基金; 安置基金也是国家和社会筹集的、用于退休军人安置的专项资金; 而军人保险基金则是为了确保现役军人能够与地方社会保险制度接轨而筹集的专项资金,它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4. 最低生活标准线
【答案】最低生活标准线又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内,由政府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最低生活标准线体现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统一,它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精确的统计和计算确定的。
5. 社会优抚
【答案】社会优抚是指针对军人及其家属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社会优抚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之处,是其保障对象的特殊性,它是针对特殊社会成员即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所实行的优待抚恤。社会优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失业保险
【答案】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正朝着“就业导向型”发展。
7. 五保制度
【答案】五保制度是指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五保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自1953年全国陆续开展合作化运动后,农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当时,中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分隔制,农村中的孤寡老人与孤儿等不可能像城市孤寡老人与孤儿一样得到国家的直接援助,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乡村集体经济来保障。
8. 市场菜篮子法
【答案】市场菜篮子法又称生活需求法或“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是指根据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和服务列出一张清单,然后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出拥有这些物品和服务需要多少现金,由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即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计算方法。为了真实反映贫困者所需,在确定菜篮子的内容时,需要由专家和群众共同作出决定。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生活必需品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界定,因而很难进行国际和地区间比较。
二、简答题
9. 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答案】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 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完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1)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相同点
三者都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共同组成现代社会保障不可分割的整体。都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不同点
①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a. 在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险,因为社会保险与劳动者直接相关,且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给付都金额巨大;
b. 社会救助历史最悠久,在现代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最基本的和最不可或缺的; c. 社会福利则是各国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社会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②政府的介入程度不同
a. 社会救助政府承担着管理和财政拨款的职责,政府的责任大;
b. 社会保险政府多承担着管理和担保人的职责;
c. 社会福利政府主要起着管理和规范的作用,引导民间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③权力和义务相结合的方式不同
a. 社会救助具有权力和义务单向性的特征,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民享受权力时并不需要承担相对应的义务;
b. 社会保险则是权力和义务相结合,只有缴纳了社会保险费才能得到相应的待遇;
c. 社会福利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有的福利服务是需要缴纳费用的,有的则是无偿提供的,所以有的权利义务具有单向性,有的则是权力义务相结合的。
④实施对象不同
a. 社会救助的实施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或遭遇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
b. 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劳动者;
c. 社会福利的实施对象则是全体国民。
⑤保障水平不同
a. 社会救助是低水平的,也称最低生活保障;
b. 社会保险是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的;
c. 社会福利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国民福利。
10.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善变?
【答案】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立法理念的基础之上。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擅变表现在:
(1)济贫法时代
社会保障立法的渊源实际上从济贫法时代算起,无论是旧济贫法时代还是新济贫法时代,立法者以新教伦理观为依据,以惩戒性“矫治”观念作为立法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认为贫穷是由个人因素而非社会因素造成的,“贫穷是万恶之源”,因此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济贫制度作为一种矫治制度,是以被救济者丧失个人尊严、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为基本前提的,接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