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体育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价值观
【答案】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或者说是关于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包括体育经济价值观、体育社会价值观、体育精神价值观和体育健康价值观。
2. 微循环
【答案】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二、简答题
3. 教练员具体的领导行为有哪些?
【答案】教练员具体的领导行为有以下几种:
(1)训练和指导行为
在教练员的组织和指导下,让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战术水平,不断提高运动成绩,教练员同时还要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策划、指导、落实团队的业务活动。
(2)民主行为
在教练员的主持下,同运动员一起商讨并确定团队(或个人)的目标,并制定实施步骤、训练方法和比赛方案等。以此增强队员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动团队中强调并保持权威的地位,以其知识能力、经验水平和个人魅力行使职权,有一定的专制性,以保证团队的正常运作。
(4)社会支持行为
教练员要善于对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使大家和睦相处,彼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増进团队的凝聚力;对外能够得到社会各界以及运动员亲友、球迷、媒体的支持。
(5)奖励行为
教练员要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良好表现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表彰,奖励表现突出的运动员,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运动员的进取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更加刻苦努力,不断达到新的标准,实现既定目标。
4. 解释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
【答案】在群体动力学的基础上,研究者发展了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强调每一
个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的感受,包括团体对个体成员的吸引程度(团体对个体的吸引)以及成员对团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感受程度(团体一致性)两类感受。这两大类感受又根据团体目标的不同分为任务和社交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团体任务吸引力
知。
(2)团体社交吸引力
(3)团体任务一致性
似性、亲近性的感知。
(4)团体社交一致性每一个团体成员对运动队作为一个团体,围绕团体社交的相似性、亲近性的感知。
5. 简述运动员受伤后心理反应的5个阶段。
【答案】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与患病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相类似,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阶段
这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防卫手段,在面临困难和忧虑的时候,可能产生一种部分性的或完全性的对现实的曲解。
(2)愤怒阶段
由于受伤已成为事实,运动员由“不是我”的否认态度,转到质问“为何是我”的态度,经常表现为愤怒情绪状态。
(3)许愿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自我允诺一些无法实现的愿望,以此来改变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运动损伤这一事实。
(4)抑郁阶段
当运动员最终认识到无法立即解决伤痛或肌肉、骨骼、关节损伤问题,就会变得孤独、自我怜悯,常常回避同教练员和队友的接触,产生消沉等减力情绪。
(5)承认阶段
当运动员承认并接受自己已经受伤的事实而且开始计划怎样成功地重返运动场时,实际上的心理康复过程也就开始了,但是,康复过程并不意味着轻松愉快,有时还会产生某些心理冲突。
6. 简要评价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答案】(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机械地用动物的学习规律来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
②过分强调客观,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2)认知心理学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S—O —R”。
每一个团体成员就其自身对团体任务和目标的投入程度的感每一个团体成员就团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交关系的感知。 每一个团体成员对运动队作为一个整体,围绕团体任务的相
①认知心理学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比有较大突破。
②认知心理学把学习归结为单纯的内部心理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于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忽略其他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表露出其片面性。
(3)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由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对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
①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更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
②但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因过于强调相对性而导致真理观的相对主义。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具有自主性、全面性和渗透性三大特点。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由于过分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生物学动力机制,容易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
②由于只注重人的情感与价值,而漠视客观的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7. 体育锻炼对焦虑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体育锻炼对焦虑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长期锻炼和急性锻炼均能降低状态焦虑。
(2)体育锻炼与调节、降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关。
(3)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长期锻炼比短期锻炼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4)状态焦虑的减轻可能是因为身体活动的效应抵消了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压力与困难。
(5)体育锻炼对感受高度压力的个体具有特殊的效应。
(6)体育锻炼能减轻焦虑,但在30分钟以内的锻炼效果最大。
(7)停止锻炼24小时内,焦虑程度会回到锻炼前的水平。
(8)体育锻炼降低焦虑与体育锻炼降低肌肉紧张度有关。
(9)渐进性放松练习与体育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但体育锻炼比渐进性放松更能降低特质焦虑。
8. 简述的三度归因理论。
【答案】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不对同类其他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
(2)—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相同的反应。
(3)—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
三、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