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716政治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参与?

【答案】(1)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另一方面却陷入政治管理上的混乱,盲目移入的政治体制又不适合经济和文化水平落后、民族矛盾重重的社会。如何让理论上的国家的主人真正成为现实中的主人,确实存在制度建设问题。

(2)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化水平较低,当这样的制度化水平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而面对过高的公民期盼时,政府就无力容纳这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剧烈的政治参与不仅造成政治不稳定,一些社会主义政权还因此而垮乙、口。

(3)在发展经济以努力满足人民的经济要求的同时,还要注重政治制度化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完善选举制度,健全人事制度,使人民以选举的力一式来实现作为民主的本义的“人民的权力”。

2. 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在国际政治中,国际法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1)国际法是保障有序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法律条件。在正常情况下,国际政治关系的有序性,是国际政治活动和交往得以顺利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法一方面为这种有序性提供了基本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则以其特定的约束力,为这种有序性创造了保障性条件。

(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就其内容来讲,国际法规定的是国家在国际政治和其他国际性活动中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国际法的这种内容特点,使得国家在国际政治关系和活动中应该承担的义务和应该享有的权利,具有了稳定、确定和明确的依据,从而便于国际政治行为责任的划分和对于实际行为的相互监督。

(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了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在国际政治中,国家之间的矛

3. 简述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否则任何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改革、发展、稳定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4. 政治民主化的路径有哪些?

【答案】按照民主化的推动力量为标准,政治民主化可以划分出如下几种情况:

(1)第一大类,战争、征服在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丁重要角色。在这些国家中,前民主力量、被征

服国家内部的统一与分裂、国际势力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它们在具体路径又可以分为一下几种情况:

①在外部力量帮助下的民主建设;

②民主制度的内部重构。

(2)在第二大类中,国内的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在民主化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政权内部发起的民主化,很少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从制度化权力拥有者的不同情况来看,第二大类的政治民主化又有三种不同的具体路径:

①文人政府或平民领袖发起的民主化进程;

②军政府发起的民主化;

③军事集团领导的民主化。

(3)最后一个大类,政治反对派力量在中介权威主义政权、设定民主的框架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根据反对派的组成及采取的不同策略,又可以具体分为:

①社会力量自下而上终结权威主义的统治;

②党派协定;

③倾向民主的党派领导下发生的暴力过渡。

5. 简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发展阶段。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奉行的是连苏反美的外交战略。为了同旧中国的外交彻底决裂,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现实,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2)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中国奉行的是既反苏又反美的外交战略。这一阶段是国际关系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两个拳头打人”

(3)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心是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推行“一条线”战略方针。

(4)第四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中国奉行的是“大调整”的外交战略。

(5)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继续获得大发展。“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50多年来,中国外交展现了独特的风格,积累了基本的经验,为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论述题

6. 结合社会历史实际,论述政治权力的作用。

【答案】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其所要实现的社会群体的共同要求,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实现各自利益的行为

的规约,构成了政治权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基础。政治权力具有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属排他性、扩张延展性和多重职能性。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有客观构成要素和主观构成要素,客观构成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和暴力。主观构成要素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

政治权力既是社会政治关系的核心内容,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对于政治关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其作用主要包括:

(1)从政治关系来看

①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藉。政治权力主体的成员为了实现自己利益而凝结成为特定的强制性力量,通过这种力量,他们一方面维护自己利益赖以形成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他们获取特定的社会资源,来直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

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法定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形成关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和要求,这种主张和要求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以后,成为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而道德权利只有得到政治权力确认以后,才能成为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政治资格即法定的政治权利。

(2)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如果说利益是政治生活的基础、动力和目标,那么,政治权力则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

①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其中,人们的一切政治斗争都是为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人们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运用政治权力来实现的。

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作为社会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总体有机构成,社会政治体系是围绕政治权力凝结而成的,这其中,国家是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和制度构成,政党是执掌、影响或谋求社会公共权力的阶级政治组织和制度构成,而政治社团则是代表不同方面利益,以影响社会公共权力为中心任务的社会政治组织。

③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一方面,社会政治文化反映着政治权力的本质、内容、特点、运行和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政治文化依附于社会政治权力,特定的政治文化为特定的社会政治权力服务。

④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从一个方面显示着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和发展水平。

(3)从社会生活来看

①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有着切身联系,并且在利益意义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 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够极大地推动、阻碍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由于政治权力在全社会或特定范围内具有巨大渗透力,政治权力不仅是思想文化生活的构成素材和内容,而且影响甚至支配着社会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