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人文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决定论

【答案】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但其不足也是显然地,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2. 人文地理学

【答案】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 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3. 区域发展战略

【答案】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是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

4. 现代农业

【答案】现代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5. 决策支持系统

【答案】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

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它通过与决策者的一系列人机对话过程,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可靠方案,检验决策者的要求和设想,从而达到支持决策的目的。

6. 行为地理学

【答案】行为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7. 新型城镇化

【答案】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8. 政治整合

【答案】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9. 城市地域结构

【答案】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己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10.结构主义地理学

【答案】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 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在区位决策研究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力等理论,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二、简答题

11.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答案】(1)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的含义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结构。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2)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①同心圆模型

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的。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带。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特点是多为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第二带是过渡带,以商业和住宅相混合为特点。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还出现贫民窟,街道与房屋破旧。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它是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比第二带好。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也就是白领阶级住宅区。住房条件较好,多是单户住宅。

第五带是通勤带,是一个高收入阶层的居住区域,也是城乡交错地区。高收入阶层的居民住花园单户住宅,驾车上班,在城区工作。

②扇形模型

扇形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对36个美国城市住房租金进行研究后,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既不是按方块街区分布的,也不是按同心圆状分布的,而是呈扇形或楔形。形成扇形的原因:

①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个扇形。

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

如滨水地区较远处的空阔地区。离市区及中心地区远就需要有快速的交通线与其联系。高租金地区形成后,便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在其附近发展,以便能分享高租金住宅区已形成的美好环境、便捷交通与社会声望。

霍伊特的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入交通因素的作用而提出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私人汽车与道路的发展,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影响被减弱,因而出现扇形地域结构。

③多核模型的形成机制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的。他们发现美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大范围,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与老的核心相比,新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出现多核心城市。多核心城市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所以在空间上呈现出这种特殊的空间地域结构。

多核模型由于考虑城市新的发展,注意的因素较多,与前两个模型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

1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的特征。

【答案】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

(1)形式文化区

①涵义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