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人文地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乡土文化区

【答案】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具体指某一地方、区域的教育、科学、文艺等精神文化和某一地方、区域的历史遗迹、文化等。

2. 经济全球化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3. 政治整合

【答案】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4. 地理人种

【答案】地理人种是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是相当于对洲的范围自然环境长期而连续地适应所产生的结果,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与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地理人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5. 绿色GDP

【答案】绿色GDP 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6. 人地关系或然论

【答案】人地关系或然论是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一种人地关系论,也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该观点不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

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7. 城市首位律

【答案】城市首位律是用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某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首位律己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8. 决策支持系统

【答案】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它通过与决策者的一系列人机对话过程,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可靠方案,检验决策者的要求和设想,从而达到支持决策的目的。

9.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答案】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典型代表为我国郑州,它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的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且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通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区产品交易的中心,从而达到城市化进程。

10.语言

【答案】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二、简答题

11.简要分析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

【答案】(1)文化中心的迁移

文化中心的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运动现象。它是在经济中心转移的牵引力和政治中心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下逐步迁移的。数千年来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心迁移的历史表明,一旦世界文化中心迁移到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转移到某一个地区,它又会进一步促进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中国文化中心迁移的轨迹

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导致文化中心迁移的基本的、稳定的、也是最人的牵引力或推动力。我

国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自元宋以来的千余年间,由于黄河流域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江流域条件的优越,致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始终稳定在江南地区。具体的迁移轨迹如下:

①中原文化时代

从夏商时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灭亡期间,中原地区始终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江山。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原文化时代”o

②江浙文化时代

从南宋到元、明、清时期文化繁荣的时代被称为江浙文化时代。

③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的形成

近百余年来,由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外相互交流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才的集聚,形成了北起江苏南部、历浙江、福建而至广州的我国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12.简述不同哲学力一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力一法产生的影响。

【答案】(1)经验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①受研究者主观影响很大(行为、能力)。

②带有局限性与片面性。

(2)实证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a. 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b. 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

c. 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论。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②负面影响

a. 经济决定论的倾向;

b. 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 c. 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3)人本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忽视人这个主体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

(4)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①从结构的整体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能看出。

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