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史资料、地方志、气象资料,利用线性拟合趋势法、最小二乘法、Arcgis制图、Morlet复小波的方法,研究分析了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和霜雪灾害的等级、频次、时空变化及周期规律。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揭示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这3种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与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该地区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防灾抗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
(1)西海固地区清代干旱灾害发生87次,平均每3.1年发生1次;洪涝灾害发生98次,平均每2.7年发生1次;霜雪灾害发生43次,平均每6.3年发生1次。另外清代3种气象灾害发生频次都呈上升趋势。西海固地区民国以来干旱灾害发生61次,平均每1.4年发生1次;洪涝发生灾51次,平均每1.7年发生1次;霜雪灾害发生41次,平均每2.1年发生1次。另外民国以来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霜雪灾害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
(2)西海固地区清代旱灾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1、3、5阶段为旱灾低发阶段,第2、4阶段为旱灾高发阶段。洪涝灾害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1、3、5阶段为洪涝灾害低发阶段,第2、4阶段为洪涝灾害高发阶段。霜雪灾害可划分为6个阶段,第1、3、5阶段为霜雪灾害低发阶段,第2、4、6阶段为霜雪灾害高发阶段。西海固地区民国以来旱灾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1、3、5阶段为旱灾低发阶段,第2、4阶段为旱灾高发阶段。洪涝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3阶段为洪涝灾害低发阶段,第2、4阶段为洪涝灾害高发阶段。霜雪灾害划分为3个阶段,第1、3阶段为霜雪灾害低发阶段,第2阶段为霜雪灾害高发阶段。
(3)西海固地区清代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县市多在南部地区。民国以来旱灾发生频率北部大于南部,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中部最高,霜雪灾害发生频率南部大于北部,且固原是各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地区,而彭阳地区是各灾害发生频次最低,受灾害影响最小的地区。
(4)西海固地区清代干旱灾害存在着短、中、长振荡周期分别为6a、14a、37a左右。洪涝灾害存在着3a和5a左右短期振荡周期,中、长振荡周期分别11a、22a左右。霜雪灾害存在着短、中、长振荡周期分别为6a、16a、 30a左右。清代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霜雪灾害的第一主周期分别为14a、11a、6a左右。民国以来旱灾存在3a 左右和9a左右的短期振荡周期、19a左右的中期振荡周期。洪涝灾害存在着短、中、长振荡周期分别为4a、12.5a、 21a左右。霜雪灾害存在着短、中、长振荡周期分别为4a、7a、 19a左右。清代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霜雪灾害的第一主周期分别为19a、12.5a、7a左右。
(5)西海固地区清代以来发生6次干旱气候事件,发生4次湿润气候事件,发生3次寒冷气候事件,这几次各类型的气候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灾情较严重。
(6)西海固地区深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且时空变化大等是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发暴雨等是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冬季季风活动异常等是霜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