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824中外美术史论之中国美术史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永字八法
【答案】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义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钩为耀,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碟,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2. 董其昌
【答案】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书画家。书法出入晋唐,兼有“颜骨赵姿”之美。书法入画,简化形象。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 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 青绿设色古朴典雅。发展了墨法,推出母题作画而含义在外的表现手法。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3. 写意画
【答案】写意画即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写意画偏重与意韵与情趣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本质的外貌形态,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多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4. 画像石
【答案】画像石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汉画像石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5. 张家样
【答案】张家样,南朝萧梁时期画家张僧繇所创的佛教人物画风格,被称为“张家样”。张僧
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在“张家样”中,张僧繇吸取天竺凹凸花之绘法,一改“顾陆”以来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首创“面短而艳”的富于立体感的形象,人物形象具丰肤美,故唐代理论家评他“得其肉”,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此“张家样”式,是张僧薪区别于其他人物画大家的明显标志。
6. “二王”
【答案】“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有《兰亭序》、《官奴帖》、((姨母帖》等。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代表作有《鸭头丸帖》、《洛神赋》等。
7. 马踏飞燕
【答案】马踏飞燕,又称铜奔马,是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通高34.5厘米,作者独具匠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一匹矫健奔驰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单背上,具有强烈的运动。作者巧妙地让燕华双翅张开,加强雕像支点的稳定感,同时用燕集的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的神速,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雕塑的典范。
8. 居氏兄弟
【答案】居氏兄弟指清末画家居巢、居廉,他们是堂兄弟。居氏兄弟绘画均善用粉和水,以“撞粉”和“撞水”法发展了没骨花鸟画,即趁色彩未干之际,注入适量的粉和水,使之互相渗化交融,在画面干后即出现特殊效果。在中国美术史中,自觉地在熟宣纸和熟绢上发展成特殊技法的成就应归功于居氏兄弟。居氏兄弟的绘画成就直接影响了岭南画派。
9. 笔墨
【答案】笔墨就是指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语言体系中的关键和枢纽,具体表现在造型、传情和体现等上面。在技法上,笔指“钩、勒、皱、擦、点”等,墨为“烘、染、积、破、泼”等。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的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各的艺术效果。笔墨通人性,它们通过之间的相互转换、积渗,能将自然物象同自己的思维、意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认识。
10.松江派
【答案】松江派又名“华亭派”,是明末山水画流派之一,以董其昌为代表。其支派有三: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派”、以沈士冲为代表的称“百间派”和以顾正谊为代表的“华亭派”。他们都是当时的松江府人,风格互有影响,其画风逸润苍郁,骨格灵秀。
二、论述题
11.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发展的特点。
【答案】山水画在南北朝尚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而在魏晋之前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发展的特点:
(1)以自然山水为表现题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向自然贴近,自然山水成为画家们的表现题材。从画论记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正式出现了以山水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但现在没有一件那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流传至今。
(2)山水画理论发展迅速
①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理论作品,如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其中《画山水序》为第一篇山水画理论著作,提出“求真悟道”为山水画创作之目的; 创作者要“写山水之神”。
②阐述了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一变儒家以成教化、存鉴戒为功能的比德传统,重新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
③山水脱离了宗教的神,引入了人的神,自然在神会之中体现了文化的意义,这是历史的飞跃。
④魏晋玄学推演了山水观念的转换,迁想妙得使山水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神超形越之外,玄对山水,自然的山水成为山水的自然。
(3)山水画表现技法上还处于稚拙阶段
当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的自觉描绘主题后,并不能一下子从原先的人物画中脱离出来。
①画面比例上表现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②笔法上近似人物画的游丝描,勾轮廓,刻画山石树干无效擦,画水也全部用线勾水纹,用色晕染较工细。
12.五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五代十国,山水画步入发展期,并逐步走向成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重峦峻岭和秀丽风光,并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北方以荆浩、关仝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已经成熟,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出现皴法,唐代青绿山水空钩无皴,山水画用笔发展到五代,效法作为一种铺助性用笔逐渐完备。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 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 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 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 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2)构图上出现全景山水。全景是对多视点看到的景物的综合,视点是动的,集高远、深远、平远于一体。宋人形容关仝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表现出北方山川俊伟荒寒的景象,令人观之“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