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811文艺理论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求,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过:责备。

2.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呼? ”

【答案】丈夫:男子的通称。

3.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答案】且:而且,连词。

4.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答案】作:兴起。

5.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答案】措:放弃,放下。

6.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蔡琰《悲愤诗》)

【答案】季:末,一个朝代的末期。

7.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答案】归:通“馈”,赠送。

8.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答案】觉:醒。

9. 辭曰:“責車收,以何市而反? ”

【答案】(1)责:债务,债款。“债”古字,后写作债。

(2)市:买。

二、名词解释

10.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11.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12.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13.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14.异体字

【答案】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線”;

(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15.诗词曲语辞汇释

【答案】《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三、填空题

16.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 《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解析】《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俗称“三家注”。《史记集解》卞要汇聚他人的解释:《史记索隐》解释原文时,除了个

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 《史记正义》除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音注。

17.隋陆法言编定《____》,宋陈彭年增广修订为《____》,其书206韵,按____四声分卷。

【答案】《切韵》;《广韵》;平、上、去、入

【解析】《切韵》系隋代陆法言著,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己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广韵》共分4卷,平声1卷,上、去、入声各1卷。分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