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湘潭大学535语言学理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

【答案】(1)构形语素

构形语素指的是指在构词中只负责起改变词的形态,不改变词的意义,也不生成新的词的构词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词根和派生词缀称为构词语素,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也可以和词缀一起构成词。派生词缀豁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如英语的work 是个动词,表“工作”义,而加了派生词缀-er 后的worker 增加了表“……的人”的词义,词类也变成了名词。

(2)构词语素构词语素指的是在构词中生成新词的构词语素。把屈折词缀称为变词(构形)语素。

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也即屈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比如英语的book 加上-s 以后成为books ,walk 加上-s 、-ing 、-ed 之后而成为walks 、walking 、walked ,复数s 不仅与单个名词有关,还决定句子中与它搭配的动词要用复数形式,是句法范畴的表征。加了屈折后缀之后,名词仍然是名词,动词仍然是动词。因此加了屈折后缀的词形都被看作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都是语素的组成部分,是两种有关联的语素类型。

2. 音质

【答案】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又称为音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包括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了解音质的详细情况和它在语言中的作用,这是语音研究的首要任务。

二、简答题

3. “布”古代指麻布,“鸟”古代指长尾的鸟,“坟”古代指一切高大的土堆,“脚”古代指小腿,“书记”过去指管文书的人,这些词现在的意义是什么? 它们从古代到现代在意义上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布”今指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从古至今词义扩大。“鸟”今指一般能飞的脊椎动物,从古至今词义扩大。“坟”今指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从古至今词义缩小。“脚”今指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从古至今词义发生了转移。“书记”

今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从古至今词义发生了转移。

4. 词缀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答案】词缀是定位不成词语素,表示附加的意义或语法作用。词缀的类型主要有:

(1)前缀、中缀和后缀

词缀按与词根语素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戮附在词根前的词缀称为前缀,如汉语“第一”中的“第”:戮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如“小刀子”中的“子”;而中缀少见,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

(2)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词缀按其语法功能,可分为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

派生词缀豁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屈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

5. 词义是什么?

【答案】词义就是某一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它的形成要受到语言词汇系统的制约。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构成成分。词义中还可以有附加于理性意义之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6. 为什么说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答案】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

语法结构即语法,指的是把语言成分组织起来的各种规则的总和; 基本词汇就是词汇中基本的部分,包含词汇中最必需的、全民常用的、最稳固的一部分词。

(1)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相当稳固。语言的稳固性主要就表现在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的稳固性上。

(2)一种语言必须具备自己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

(3)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决定这种语言的基本面貌。

7. 词根词素和附加词素有什么不同? 后缀和词尾有什么不同?

【答案】(1)词根词素的意义是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附加词素是依附于词根的词素,它的意义不是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汉语“第一”“作者”的“一”和“作”是词根词素,“第”和“者”是附加同素。

(2)在通用的语言学术语中,把位于词根词素之后的只包含语法意义的附加词素和位于词根词素之后的其它附加词素区分开,前者称作词尾,后者称作后缀。后缀比较常见,有时,一个词可以有几个后缀。词尾可能紧接在词根词素之后,也可能位于后缀之后。

8. 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以及原因。

【答案】(1)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变化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

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具体表现是:

①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a. 语言演变是渐变的,这是由语言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结合本来是任意的,语法规则也只是大家遵守的习惯。语言的演变只能因势利导。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b.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把任何一种现代的语言和它的古代的状况加以比较,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②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语言演变同时还具有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 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

与社会和交际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在词汇、语音的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单纯为求新而换个新鲜说法都是经常在发生的。这些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随时得到反映,表现为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发展。例如,随着人类登月计划的实现,英语中就有"deepspace" (外层空间)、"moonwalk" (月面行走)等新词; 新词新语加入语言的词汇是经常发生的事。但在语法规则的使用上,新词的加入则不会对其产生很人的影响。

b. 不仅语音、语法、词汇各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的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不平衡,就是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变化速度也可能是不平衡的。

如词汇虽然是语言系统中变化速度最快的子系统,但是在其内部的子系统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词汇中表示交际中基本概念的基本词汇是不容易发生变动的,如“天、地、人、手”等词。而一般词汇则是变化较快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演化。

c. 语言变化的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地域方面。同一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的地区常常不一样:有些地区不变,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

例如同样在/i//y/前的/k//ts/,在北京变成

,而/ts/不变(/ts/后的撮口变齐齿)。

总之,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社会发展和交际创新等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2)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语言演变发展是在一定的原因和条件下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同一个社

,在广州却保持/k//ts/不变,在苏州则是/k/

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