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剩余性社会福利
【答案】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2. 职业康复
【答案】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通过就业残疾人不但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而且可以使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此外,就业还可以增强残疾人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使他们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康复是一种有综合意义的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和帮助其发展的方法,在方法取向上也是治疗和发展的统一或整合。
3. 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是指对各种信息交流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的一种研究技术。所谓“各种信息交流形式”指的是诸如书籍、杂志、报纸、诗歌、歌曲、绘画、电视节目、演说、信件、照片、广告等各种书面材料、宣传品和艺术品。所谓“明显的”内容,是指这些形式外在的东西,比如它们的文字,颜色和实物本身,而不是这些文字,颜色和实物的含义。研究者所分析的只是这些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内容的深层解释。“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意味着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决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而“定量的”描述则说明内容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它意味着,在内容分析中,其主要目标通常是决定内容中某一项目的频数,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等。此外,还对这些定量的结果进行分析。
4. 家庭生命周期
【答案】家庭生命周期,亦称家庭生活历程,是指家庭自成立之日(夫妻缔结婚姻关系)起,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并分裂出新的家庭,原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在家庭生命运行之中,家庭成员完成人生任务,家庭得到延续,母家庭孕育了子家庭。
5.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
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违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二、简答题
6. 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是怎样统一的?
【答案】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统一:
(1)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通过助人活动使人与社会摆脱困境而获得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社会调节机制它并不能成为直接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个人或群体充分调动内在或外在资源以获得充分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是通过调动人的潜能、促成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它的专业目标的。
(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直接目标; 其次是推动专业理论的发展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创新。
(3)专业目标和专业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适应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快速变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不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必须建立起能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机制,以确保专业和专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这个专业教育体系必须由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来完成。
7. 简述观察法的类型。
【答案】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观察的方式进行分类:
(1)从观察的场所来看,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两大类。
①实验室观察通常在具有单向透镜、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有时,这种“实验室”也可以是某些自然场所,如教室。但这些自然的场所事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控制,比如预先设置某些观察工具,规定好观察的程序和内容等等。总之,要使它尽可能接近实验室的条件。
②实地观察则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即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不需要(实际上也小可能)对观察的场所和对象进行控制,而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对实际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
(2)从观察者的角色来看,观察法可分为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两大类。
①所谓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置身于所观察的现象之外,“冷眼旁观”研究对象的活动和表现。比如,实验室观察就是典型的局外观察,在实地观察中,有些也是以局外观察的形式进行的。
②参与观察则是指观察者亲自投身到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去,在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一员的同时所进行的观察。比如到工厂和农村,边参加实际劳动边进行观察。当然,根据观察者在参与观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参与观察中还有不同的形式。
(3)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可把观察法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两大类。
①结构式观察往往事先要对观察的范畴详细分类,对各项内容的观察和记录方法逐一规定。
因此,结构式观察常将注意力集中到若干具体的、明确的、许多还是可以计数的行为和特征上。这样,结构式观察的结果通常可以像问卷调查的结果那样进行定量的处理和分析。
②在非结构式观察中,研究人员事先并不专注于某些特定的行为和特征,在观察过程中也不只是期待这种行为的出现。他们只是当行为发生时进行全面的观察并记录下来。因此,非结构式观察的资料通常不能像结构式观察所得资料那样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它通常只能从定性角度用来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和行为。
(4)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又可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
①直接观察即对那些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人们的行为所进行的观察。即研究者当时亲眼目睹人们的行为举止,目睹正在发生的各种事件和过程。
②间接观察的对象通常不是正在活动着的人们,不是人们当时的行为和表现,也不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和活动,而主要是人们行为以后、事件发生以后所留下的各种痕迹。比如通过观察不同的展览会的地板的磨损程度,可以比较哪个展览会更受欢迎。
8.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答案】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主要包括:约定、预估(诊断)、计划、干预与评价这5个阶段。
(1)约定,即确立专业关系。
这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开始。当当事人向社会工作机构求助时,社会工作机构就应当对求助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的评估。根据评估的结论确定是否接受该当事人。如果接受,该当事人即成为案主,接之而来便是安排相应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协助关系。
(2)预估,又称“诊断”。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后,预估的工作便开始了。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是收集和分析与案主遇到的问题有关的各方面资料和数据,以了解案主的真实情况,为制定干预计划做准备。
(3)计划,又称“规划”。
它是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思考、计算、比较与抉择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可以归结为设定目标和选择方案两个方面。
(4)干预。
这一阶段是实际采取行动的阶段。社会工作者通过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反复比较而确定最佳方案后,即将其付诸实施,实际促使案主改变,解决案主问题。这一阶段是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关键,能否取得预期的结果,就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因此,社会工作者对方案的实施应当加以科学的协调和控制。
(5)评价,又称“评估”。
经过干预阶段,社会工作者结束了与案主的关系。必须对干预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全面进行的,着眼于整个过程的整体效果。它不仅对案主是重要的,而且对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也是重要的,这一步骤提供了在特定状况下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