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村文化变迁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案】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本上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2)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加速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非农化”对中国农村发展而言,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是农村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3)传统农村文化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

城市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来影响农村文化,促使农村文化的变革。大众传媒是影响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通过广播和电视等现代化传播工具,知识结构、社会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心态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村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近代以来,农村文化逐渐处于开放中,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具有民族特性的农村文化走向世界,而其他国家的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也为它所吸收。

(5)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把城市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促使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2. 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村教育的地位

农村教育是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农村对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村教育的意义

①农村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素质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教育发展落后。要使农村摆脱贫困,必须促使其经济形态发生转变,而实现其经济形态转变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而提高农村素质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总之,要通过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农村教育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农村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和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根本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是一项带根本性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③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教育的诸多内涵归结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改进教育观念,培养农民自身的技能,不断増强自身竞争力,更好的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作出贡献。

3. 结合实际,谈谈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答案】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农民负担重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负担己得到明显减轻。但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负担仍然比较重,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农民负担的内容已由“税”转化为乡村组织运转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农村公益事业维持费。当前我国农民负担己不再是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农业附加税等内容,而是乡村组织运转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农村公益事业维持费。这些是涉及农村公共利益所需费用,但是也为乡村干部以新农村建设为名,以农村公共利益为名,加重农民负担找到了借口。

(2)农民负担的形式主要从“征收”转变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当前农民负担的形式不再是征收的方式,而是采用“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力式。

(3)乡村债务负担严重,农民负担面临强大的反弹压力。

乡村负债严重,不仅旧债无力偿还,而且新债务还在不断地増加,这些不但攀升的乡村债务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负担。

(4)“三乱”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普遍存在着不经过审批手续而向农民强加费用的“三乱”现象(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且屡禁不止,这些都是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

总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负担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其表现包括:

①农民负担的增幅超过了农民纯收入的増幅,且居高不下。

②农民的合理负担分配不均:

a. 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因为这些地区农业省份相对集中,第二、三产业部门不发达,地方政府常以加大对农民的提留和统筹来调节社区经济收入分配。

b. 从事不同产业的农民发展不平衡,低收入阶层农民负担较重,尤其是负担按田亩计算时,这种差异更明显。

4. 什么是施坚雅模式,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施坚雅模式是指研究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的代表性模式,美国学者施坚雅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状况时提出著名的施坚雅模式,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

(2)其基本观点是:

①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把不同的基层市场视为层级性的连续体,他将农村集市网络概括为“市场共同体”说以及地理学的正六边形结构,提出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

②施坚雅还对农民行为方式、特点以及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等问题作出诠释,他提出“基层市场社区”的概念。施坚雅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就是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

5. 什么是人地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答案】人地关系是指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但它绝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其特征是:(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 “民工潮”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案】“民工潮”具有深远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具体内容:

(1)“民工潮”触及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敏感区域,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若干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显性化,事实上促进了为中国现在化进程,形成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工潮”是中国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城市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2)“民工潮”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城市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3)“民工潮”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服务需要。城市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广阔,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农民工的流入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4)“民工潮”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际知识、技能,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劳动所得使家庭摆脱了贫困,提高了生活水平。有的农民带着技术、资金回乡,为家乡的建设做出直接的贡献。同时,大量农民返乡也将城市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回农村,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7. 试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和所取得的经验。

【答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围绕主要为